文明史上的100次转折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78.第二次世界大战
    78.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8年9月29——9月30日

    人物:英首相纪伯伦、法总理达拉第、德总统希特勒、意总统墨索里尼

    影响:德日等战败国在战后陷入了长期的混乱,而发战争财的美国国力更加势不可挡,与同样是超级大国的苏联形成了对抗的两极阵营。与此同时,基于战争的惨烈状况,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在战争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则直接催发了战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德国的经济得到恢复之后,希特勒与日本和意大利先后签订了《产国际协定》,以此来迷惑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地筹备扩张战争。1938年,德国将魔爪伸向了奥地利,并将之纳入到了德国的版图,迈出了统治欧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

    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刚刚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不希望再次卷入战争,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时期,加之,德国打着“产国际”的招牌,于是对于德国的军事侵略他们大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更加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

    希特勒的第二个目标是位于欧洲中心、矿产资源丰富、军事工业发达的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对于捷克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就垂涎三尺,只是没有机会。希特勒为了寻找对捷克的挑衅机会,于是煽动苏台德德意志社会党发动自治政变。捷克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平息了叛乱,于是希特勒以此为由,在1938年的5月在捷克的边境地区布置兵力。

    英、法两国害怕战争打响之后波及到本国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德国能够继续东进攻打苏联,于是私下会意希特勒希望达成和解,并于1938年9月30日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以德国为主的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英、法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条件,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意两国的殖民扩张,不仅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