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医学的发展
时间:约公元前1000
影响:传统医药通过针灸、汤药及药熨等方法给病人看病,药物一般都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生物,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副作用也很小,但是疗效显著,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界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历史浩如烟海,在历史的进程中,智慧的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瑰宝,医药学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传统医药学技术和经验最发达的国家,不仅内科医学发达,形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而且到了公元200年还出现了麻醉散和先进的外科技术,宝贵的医学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确立自己的医学理论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当然还有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而且很快传到日本和欧美各国并被译为法、德、英等多国语言,欧洲人称其为“东方医药巨典”的《本草纲目》。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其内在特质与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中医学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早在大约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古人就总结出了10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而到了周朝医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东周时期,不仅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的诊断方法及药物、针灸、热熨疗等治疗方法已经齐备,还出现了医学分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值得一提的是,《内经》等经典著作也经面世,中医学理论出现了第一次总结。到了秦汉朝时,中医学的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段都已基本确立,临床医学方面,人体的经络已经为医家所熟悉,而且制出了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模型——木制的人体经络模型;现代中医学所说的“辨证施治”在《伤寒杂病论》已经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以后中医临床实践的准则;中国的“外科鼻祖”华佗在外科中首创了全身麻醉法。麻醉散在外科手术上的使用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且这个发现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医学上分科更加的细致和明确,而且专科化已渐趋成熟,尤其是归纳出了二十四种脉象,并提出脉、证、治并重的理论;医学教育开始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出现了政府设立的医科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济院、安济坊,如隋设立的太医署。明朝时出现了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这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学术团体。当时,西医已经传入了中国,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中国传统医学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清朝时医学刊物出现,这表明中医学的体系已经完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