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财政体系(5)
考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存在两条思路。一条是机械地从西方立场出来,希望中国完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文化观,在东方建设西方物质、制度和文化。第二条思路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尽力将西方的基督教、社会制度和文化介绍到中国来,增进交流,共同发展。利玛窦、李提摩太等人就代表着后一条思路。历史积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前一条思路是不可行的。历史也证明后一条思路的实践更为成功。何天爵无疑是后一类务实而有远见的西方人中的一位。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太平洋岸最伟大国家的交往历史悠久。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china queen)开启了中美双边关系的大门。船上有一位曾受到华盛顿总统嘉奖的退伍士兵samuel shaw(清朝人称他为山茂召)。他是“中国皇后”号的货物管理员。1784年,29岁的山茂召随船到达澳门,开始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山茂召之后成为了第一任美国驻广州领事。在山茂召之后的美国驻华外交官中,何天爵显然不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作品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何天爵在美国外交界深刻认识中国、考察中国人心理、实事求是的外交官排名中肯定名列前茅。现代的中西交流更加需要何天爵这样集有心人、观察家、外交官于一身的“中国通”。他的著作是美国外交官中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价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111年前,何天爵就指出:“中国人身上有缺点、不足的地方,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他的预言现在正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作者依然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尤其是美国的立场,从西方人角度来观察思考中国的。书中的许多观察和理解依然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同意何天爵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许多误解和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了注释。同时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鉴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阅读了鞠方安的首译本《真正的中国佬》,多受启发。首译本曾作为黄兴涛、杨念群主编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由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尽管在越来越多的外交史文献中提到何天爵,但是国内还没有何天爵的专著出版,译作也仅上述一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