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年七月,朝廷不得不下令整顿,规定每日铸造数额。中央的造币总厂还铸了“大清铜元”,作为各省铸铜元的样板。
地方政府想搂钱,没有办不到的,你有你的规定,我有我的权宜之计。就在短短几年间,铜元越出越滥,大幅贬值。一开始,80枚可换一枚银元,到后来180枚才能换一枚银元。据统计,全国人民因为铜葬值而蒙受的损失,在头4年里,就达5800万元。
1909年的《申报》载文痛斥:“铜元充斥之害,上及于州县,下及于四民!”
铜元的花活儿,又玩完了。
到宣统三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那一年,造币总厂还试铸了铜辅币,一共5种。其中一文和二文的大清铜币,中间有圆孔,算是方孔圆钱的遗迹。
另外,大清也铸过自己的银元。
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之洞在粤督的任上,就试制了银元,后来李鸿章接任粤督,正式开铸银元,正面中心是满汉文的“光绪驭”,外绕英文。背面是一条气势威严的蟠龙,外绕“广东省造,库平7钱3分”字样。库平,就是官库标准重量。
这是中国第一次铸造银跃位币。
后来正式铸造的时候,英文移到背面,“广东省造”移到正面。减重为7钱2分。
这种银元,因为图案有龙,所以俗称“龙洋”,民间极为欢迎。因为它的重量比外国银元要重些,因此发行的第一批多被民间收藏。
铸银元的原因,除了想抵制外国银元泛滥以外,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因为由纹银变为银元,在折价比例上政府可以占便宜,所以朝廷决定大批铸造。
广东省的银元一出来,罕、江西、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等地也相继开铸。罕省铸的是一种一两重的“双龙银元”。
鸦片战争后,英属印度的货币“卢比”流通到西藏,进而又流通到四川、云南。为抵制卢比,四川省铸了一种“四川藏洋”,专用于西南地区。藏洋完全仿印度卢比样式,只不过将卢比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换成了光绪皇帝的头像。
这是我国第一枚带人像的忠。
后来各地还铸了小银元,叫做银角币,重3分多到3钱多不等。
再后来,就铸的是比较规范的银角币了,有一角、二角的两种,与铜板并用。
一元龙洋,又称“大洋”,民国题材电影里常说的“现大洋”,就是指此。
银角币则称为“小洋”,广东又称其为“毫洋”、“银毫子”。这个名称源自香港,因为香港的小银元单位是一毫、两毫。
而当时广东人写这个“毫”字,喜欢减笔为“毛”。影响至今,人们还习惯把一角两角人民币,称为一毛两毛。
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后,龙洋和铜板就成了清末的主要货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