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九章 国殇啊,哭吧(1)(2/2)

    然而少数人的明智不顶用,大清还是成了超级大鸦片烟鬼。仅鸦片战争前10年,清国对印度的贸易出超就有3000万两白银。

    这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外贸的问题,从来不是个单纯的业务问题,它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生计。白银这么外流,必然造成银荒。清朝是银钱并用的,银子一少,势必造成银贵钱贱。

    那时的有识之士就指出,钱一贱,从事种粮、纺织、佣工和各种技艺的人,因为收入的只能是铜钱,所以必然受损严重。

    平民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全社会的购买力就降低,商业也就随之萧条。这道理小学生也知道——凡是货卖不动,那就是老百姓手头的钱太少啦,

    另外,还有一个隐性的危害:银子和铜钱的比价发生变化后,税赋由银折钱也就比过去多得多了,穷老百姓缴税只能交钱,无形中负担大大增加。

    银贵,富人不在乎,他们都是大宗贸易,出入用的都是银子,银贵还不好吗?苦就苦了只能挣两个小钱的穷人了。

    我们现代人,长期以来可能有个错误概念,以为在经济法则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不然,经济法则往往是天然就欺负穷人的。

    你们看到没有?白银一升值,富人还没怎么样,穷人已经被伤得稀里哗啦。因此,以政府之手来平衡,适度保护弱势群体,那是天经地义,绝不是什么民粹主义。

    官府收税加重,还有一条恶果就是社会矛盾加剧,道光年间因税负“激成抗拒”、“百姓滋事”的事比比皆是。

    在鸦片贸易的冲击下,头戴花翎子的大清再也牛不起来了。从道光到咸丰,两个皇帝一共统治47年,被内乱外患折腾得焦头烂额。

    清国,本来坐在世界一流大国的位置上,就这么一个跟斗栽下来了。

    铜钱摇摇晃晃走向穷途末路

    现在再来说清朝的铜钱。清朝在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铸了钱,上有满文和汉文。满文叫做“天命汗钱”、“天聪汗钱”,汉文叫做“天命通宝”、“天聪通宝”。

    从顺治皇帝起,清朝仿照明代制度,正式开铸年号钱,历朝都叫做“某某通宝”。

    当时铸造厂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中央的是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钱上分别铸有“工”、“户”字。

    地方的则叫做“宝×局”,中间一字为地名,如云、陕、蓟、同、荆、河、蘑江、浙,等等。

    道光以前所铸的钱,都是小平钱,比较规范,所以清朝也称自己的钱为制钱。

    这时候,老百姓在习惯上,也改口把一贯钱叫做一串钱了。

    在清代前期,私铸钱币的也有,把大钱改铸小钱的也有,融毁钱币铸造铜器卖钱的也有。但是清政府治理民间违法的事,还是比较有效率的,规定了民间不得使用和出售5斤以上的铜器,而且只有一品官员才能使用黄铜器皿。

    另外,清朝的铜钱里还加了少量的锡,据说加了锡的铜钱,就不能回炉再造了。由于这些措施得力,所以清朝前期的私铸现象不是很厉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