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纸币和现在一样,用多了就可能被磨损,当时称为“昏烂钞”。为了处理这些残损纸币,就得允许以旧换新,因此朝廷推出了“倒钞法”,由宝钞库负责对民间调换。
那时在民间有约定:嘎嘎新的钞票价值最高,比旧钞更有购买力。
这样,以旧钞平价换新钞,就有了差价空间。
民间人士又开始钻空子了。
当时出台的换钞法规定:一定要钞票面值字样模糊了才能换新的,民间人士就故意把半旧的钞票揉烂,拿去兑新钞以图利。搞得政府没办法,最终只得把京城和各地的宝钞库全部撤销。
从此以后,旧钞便没有了回收渠道,新旧钞在民间价值截然不同。各地税务官员也不傻,他们看出了这其中的“商机”——收税时故意只收新钞,然后用另外的旧钞上交,新钞留着自己用。
就一个换旧钞,官和民都发现了里面有油水。朝廷当然也发现了这里面的猫腻,但屡禁不止,也就只好随他去。
看来,大明王朝的纸币管理手段,比元朝的水平要差得很多,
不光是旧钞回笼有各地税务官员作梗,新钞发行也不设限额,没过多少年,大明宝钞的价值就出现大跳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也就是宝钞发行15年后,原本值400文的一贯宝钞,就贬到了250文,四年后更跌至160文。
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也就是朱元璋咽气的前一年,宝钞贬值为当初发行时的十分之一。
这基本就是废纸,用这样的货币已无法给商品标价,杭州等地的群众干脆就用金银标价,私下里偷偷用金银交易。
朱元璋固然是个好皇帝,但好皇帝并不代表他一切都高明。他的纸币政策,看来是完全失败,大明的货币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就连基本的信用都没有了。
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才开始处理这一棘手问题,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回笼纸币。
一是买一斤盐规定要用一贯钞。由于盐是官营,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盐,借此可以回笼大批纸币。
二是纳税与罚款都要求使用宝钞。
三是提高市场的店铺税、摊位税标准。
这样,大批纸币得以回笼,政府就可以毁掉其中的残损钞票了。
这个增税的新政策,力度非常猛,各地的店铺摊位税一下就增加了5倍。后来政府又陆续开征了菜园税、果树税、库房存货税、车船出入税等,并且在水路交通要道设立“钞关”,专门对商船征税。
这叫为除一弊,又生一弊。货币回笼是好事,但它是以增加百姓税负为前提的,这就是坑人了,害得商民叫苦连天。
这一剂猛药下去,大明宝钞的价值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升幅也很有限。为什么呢?因为政府为了增加财政开支,仍在滥发纸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