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醒说,政府想榨取民间油水,老是铸大钱,但民间也不全是傻瓜,跟着就会有私铸。而且就算官府停铸大钱了,私铸也不会停,物价就会一直涨下去。这个连锁反应,责任还在官府。
他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钱贬值,钱贬值就是老百姓的财产贬值,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国家是否就能通过这很不地道的通货膨胀,捞到很多好处呢?也不见得。
因为政府本身也要购置商品,同样也要受通货膨胀之苦,也要花费更多的行政支出。因此,铸大钱纯粹是短视行为,饮鸩止渴。
周行已是个老夫子,终身只当过教育官员,但他对钱的问题,看法比不少宰相高明多了。
宋朝的宰相,反而是有很多人对钱的问题看不大清常
我们就拣两个最著名的宰相来说说。
一个是王安石。
讲宋朝的政治或经济,不能不提到这个人。王安石倒是个忧国之士,当了副宰相之后,就开始在神宗支持下变法。他在任上还不到十年,被迫下台后,他的新法继续推行,前后共实行了17年。
王安石抱的是富国强兵的大志,在当时民本意识的浓厚氛围中,大家都讳言“富国”,所以他只提“理财”。
理财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可是他也不说,只说是为了“抑兼并”,为了帮助弱势群体。
在他的一系列新法中,与货币流通密切相关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在这里必须说一说。
所谓青苗法,就是国家对农民的信贷,一年两次,用的都是钱币,因此钱币的需要量就猛增了上去。
所谓免役法,是把差役改为募役,各户按资产情况出“免役钱”,然后国家拿这钱去雇人从事劳役,免得老百姓耽误种自己的庄稼。但是这也增加了钱币的使用量。
因此,从神宗时候起,官府铸钱量也开始猛增。
钱,源源不断造出来,但仍不够用。这里面既有原先钱币大量流到境外的原因,也有新法带来的新问题。
实行新法后,要求老百姓交钱的时间比较集中,规定每年老百姓还钱的时间是两次,到时官家催逼得很紧,撵得鸡飞狗跳似的。民间急着用钱,钱币当然就非常紧缺。
前面提到过,因为实行新法,官府每年都收上来很多钱币,都贮藏在官库里,实际的流通量也就大大减少。
还有就是,本来钱币就不容易流通到穷乡僻壤,现在要求农民交钱,农民又上哪儿去弄钱?那时候又不能卖血,农民被逼无奈,只得“伐桑枣、卖田宅、鬻牛畜”,惨啊!
道理很明白:一闹钱荒,物价就下跌,农民为了交钱,就得忍痛贱卖农产品。这就使名义上的利民政策变成了害民恶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