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习惯于以农尉,以商为末,向来是重农轻商的。
只有刘秩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胆地提出,政府也要考虑“利末”,决不能随随便便就“伤贾”。他很明白:社会是一个有机构成,有农也有商,谁也离不开谁,不能说商人天生有罪,赚的钱就是一定是黑的。
“重农”固然不错,否则移出陈胜、吴广来;但是也不能“伤贾”,商人受了无理损害,也移出造王莽反的人。所以最好的政策,是“本末俱利”。
这真是个堪为宰相师的人!
他说的这些问题,在现代也同样存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限制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有人天生就恐惧这两个流通,很怕商人活跃,很怕经济过热。而事实上,经济过热不等于经济失序。
经济过热,不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吗?这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在经济发展中,得益的仅仅是商人吗?
在经济总体秩序并没紊乱的时候,却老是怕经济过热,这大概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恐商思潮在起作用。
刘秩早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要是我们不在这儿谈钱,大概还不知道唐代有如此思想犀利的人吧?
所以,不用远去学希腊、罗马,向咱们有头脑的古人学习就行了。
宋徽宗的书法在钱币上龙飞凤舞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古往今来的商人有各式各样的,不能一概而论。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否就一定有“仇富”心态呢?
不一定。
首先,在中国,财富一向也是成功的重谊准,否则不会有“富埒天子”、“富比王侯”这样赞美性的成语存在。
天子、王侯,这是最成功的人了,富到他们那种程度,难道不是成功?
从商业界的孔子——“陶朱公”范蠡开始,一直到沈万三、胡雪岩,名誉都还不错吧?更不要说张謇、卢作孚、范旭东、侯德榜了。
所以,中国老百姓一向还是比较尊重富有者的——只要他的财富来得光明正大。
我在这里要问大家:同是商界人物,为什么过去的大款是民族楷模,而现在有的人却是小丑?
这就是鱼龙之别!
我这里单来说说明初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真名叫沈富,是湖州南浔(今浙江吴兴县)人。据说,“沈万三”不过是个外号,因为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把拥有万贯家财的大财主都叫“万户”,而沈富排行老三,所以草民都叫他“沈万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