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时而作法敛散”的意思,是说要根据情况,制定从紧或从宽的货币政策。
要准确判断物价是高是低,钱是在贬值还是升值。多放一点钱出来,还是少放一点钱出来,要看情况。通过多投放货币或者回收一部分货币的办法,把物价平衡好,民心也就安了。
这就是宏观调控。
这理论,这实践,都是古已有之的了。
刘秩认为,“物重则钱轻”,东西涨价,也就是钱贬值。而钱不值钱的原因,就在于钱太多了。这就要想办法回收一些,钱流通得少,自然也就增值了。
反过来也是,钱一少,就“重”,商品则相应地不值钱。如此,农民没有生产猾性,商人也没有做买卖的猾性,这就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让物价适当涨一涨。
对唐玄宗后期日渐严重的经济衰退问题,刘秩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不繁荣,就是因为通货短少!
在他看来,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就是掌握了“轻重之本”。他不理解,国家为什么要把这权力让渡给他人(私铸)。
既然说到了一位理论家,那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古代金融理论史。
自从春秋末期的单旗先生以来,咱们中国的金融学有垢个流派,各说各的理。单旗先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他是“金属主义”学派的鼻祖,主张货币要足值,说多重就要有多重,不能玩虚的,玩虚的就是敛百姓之财。
在他之后,又有“名目主义”学派,说货币的价值那就是个名目,是王权说了算。王者说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货币不过就是个流通手段,“面值”多少,与它本身的价值无关。
这一派比较典型的人物,是管子,他说过:“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见《管子·轻重篇》)
继承管子学说的,是西汉的晁错,他看得更透彻,说珠宝金银有什么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大众偏偏就以它们为贵。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皇权使它们贵重。
这一派,是历代铸大钱的理论支持者。
我们读者就算是外行,也都知道了,他们的这说法,只是部分真理。货币日益成为独立的流通手段这不假,但币值绝不是王权意志的体现,而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滥发大钱,没有不出乱子的。
经济学家们经常分成若干派,各执一部分真理,互相搅不清,远在古代就这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