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史官,有史书,做好、做歹都会有后面一朝的人给你下定论。皇帝不畏天、不畏鬼神,甚至不畏民意,但总还要考虑后世名声。因此高调只要唱出来,一般都会落实。
在唐朝,对灾民的赈贷,是完全制度化了的。
其实从隋文帝开始,政府就建立了一种“义仓”,由政府管理,在每年收获季节动员富户捐出稻谷和麦子,存入义仓。灾年时就发放出来,“赈给”灾民。
所谓“赈给”,有专家指出,这应该就是无偿提供,跟现代的情况一样,不需要返还。
义仓,也就是建在乡间村社的粮仓,所以也称“社仓”。
到了唐太宗时代,各州县又普遍建立了县级以上的义仓,存粮实行摊派,按每亩土地收取粮食2升,对无地的商人按不同等级收粮,但对贫困户和少数民族不征收。
遇到灾年,由县级义仓发放救灾粮,并贷给灾民种子,等到秋后偿还。
后来,义仓粮食改为按户征收,最上等户要出粮5石,以下各等级根据富裕程度递减。
富人不仅要先富起来,还胰别人多承担义务。这在古代是很朴素的道理,并非政府“仇富”或“绑架富人”。若富户中有恬不知耻的铁公鸡,那时候也没有自由主义理论可以作掩护。
唐朝的这个赈灾机制,就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作支撑的联合体。赈灾的事,有人出钱,也有人管理了。
百姓不都是富得流油的商人,因为收成不好而穷困,不是他们的罪过。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这不是什么恩典,而是职责。
隋唐五代,民本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在皇帝身上也是一样。
比方,百姓日子过得苦,隋文帝就会思考:“我怎么这样无能?”
百姓日子过得穷,就会有柴世宗这样的皇帝出来说话。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淮南发生大饥荒,柴世宗就下令州县发放赈灾米。
有臣下说:“民贫,恐怕无法偿还,如何办?”
柴世宗听了大不高兴,说:“民,吾子也。怎有子倒悬而为父者不救解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