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三章 这就是中国钱币的“古老密码(4)(2/2)

    世界上白闹一场的事,太多了!不过这史思明闹得也忒短了点儿,否则说不定也能闹出个五千年未有之盛世来。

    唐朝皇帝为何禁止百姓存钱中唐的铜钱多被熔化铸了夜壶

    一个王朝,新建之初大都朝气蓬勃,中间有的皇帝骄傲了,胡闹一气,惹出乱子来,即便平息下去也是元气大伤。

    唐朝就是这样。安史之乱后,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唐朝可不是那个唐朝了。

    玄宗以前,皇权相当巩固,国家是一个整体。唐中期以后,皇权就得了软骨病,藩镇军阀崛起,各霸一方,不怎么听招呼了。

    中央的问题也很严重,宦官开始专权,到后来居然能够决定皇帝的废立,重演了西汉末年故事。

    在钱币的问题上,也是积重难返,关键就是货币数量不够用。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时,国家调整了税收方法,开始实施“两税法”(夏秋两次收税),收税按户收取钱币,不再直接收稻谷和绢了。

    本来铜料不足,钱币发行就不足,官家这一收钱,钱又都跑到国库里去了,民间流通的钱币就更短缺。

    由于货币长期供应不足,就造成了单旗先生所说的“钱重物轻”,尤其农产品卖不起价钱。

    按理说,通货紧缩之后东西便宜,商家不大高兴,但老百姓能得到一点好处。但是政府收税不按实物计算,而要按照市价折成铜钱来计算。这一来,农民生产的东西就越来越不值钱。

    刚刚实行两税法时,一匹绢能折3300文钱,实施了14年后,一匹绢最多才能折到1600文。绢价跌了一半,就等于税率上涨了一倍。等到两税法实施40年后,绢价更跌得惨,跌去了四分之三!

    百姓血汗创造的价值,这么一折成铜钱,就蒸发得差不多了——国家和老百姓进行经济博弈,国家没有不赢的!

    中唐以后有几个著名的贤臣,如陆贽、韩愈、白居易、元祯等,都曾经上疏反对两税征钱。他们说,既然农民是生产谷子和布匹的,国家就直接征收实物好了;无论你是折成钱算,还是让他们把东西卖了再交钱,无疑都是多扒了人家一层皮。

    道理是简单得连傻瓜都懂,但皇帝有时候就装不懂。贤臣们的大实话,没人听。

    不过皇帝也有他的苦恼:钱币越来越少,可绝不是我私吞了啊!像这样的钱重物轻越来越甚,你要是让国家征税收取实物,没两天皇家就会穷死。

    那么,钱是怎么越来越少的呢?

    原来这是货币流通的规律——它有损耗。铜质货币就更是流失严重了。

    唐穆宗时有一位户部尚书杨於陵,对此有过分析。他说,过去钱是在四方流通,现在官府存的钱太多;过去是猛劲铸钱以供应用,现在是减少炉子“自废武功”;过去钱只流通于中原,现在有不少都流到外国去了。再加上市井百姓习惯在送终仪式上,让死人嘴里含钱,还有商人要存钱准备放贷,商旅翻车翻船又遗落了不少,所以钱币怎么能不少?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