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文坛今番重起经商热,令人回忆起前几年的那次“骚动”。1988 年,当中国大地商风初起的时候,也曾有那么一批作家或醉心于都市黄金地段的“贩虾梦”,或热心于钢材生资市场的牵线搭桥,不少人甚至断言:以后的作家就是应该走这样的道路。但是,当热潮过去之后,大多数的作家还是回到了清静的书斋,继续他的文字生涯。
这是一段过去的历史,历史如此,一场关于现实的争论也就在所难免。
两年前,文坛上曾经有过一次“雪米莉官司”。那是几位四川的青年作家,他们以香港作家的名义创作了“雪米莉”系列小说。这种纯商业性的行为由于在当初还不登大雅之堂,因此,他们只能舶来一个外国名字。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雪米莉”们终于露了原形,与此同时,舆论的利箭也一齐对向了他们。
相比于“雪米莉”,今天的作家“下海”,“铜臭味”似乎更显浓厚,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着名作家张贤亮身为宁夏作协主席,也下了“海”。他认为,作为作协领导,他“下海”抓经济是责无旁贷,但是经商“下海”,也不是要每个作家都去,只要一部分人就行了,切忌一窝蜂,另外,作家是名人,不少还有官衔,经商办事不要凭这些东西。
陆文夫则认为:文人“下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道路。但我们绝不能走西方经济发展了而文学衰退的老路。
王蒙看来是属于冷静派的。他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再大的困难面前不会动摇,金钱的诱惑不会动摇他,如果个别人真的因此改行,也没有什么遗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片“海”,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文坛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
商海滚滚,无边无际。名人“下海”,又为这片“海”丰富了内容。面对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商潮,当代文化人正承受着心灵的激荡。这片“海”向何处去,人们在凝视着。
■唯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