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艾滋病进入中国之后(4)
1985年我国报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一场长期的广泛的宣传教育也发端于此。从那以后的5年时间,有关部门不断地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采用搞咨询、办展览等多种办法,向全体人民进行有关艾滋病的医学科普和预防知识的教育。
1981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性病、艾滋病展览,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尽管参观券4元钱一张,人们还很踊跃。他们怀着好奇和恐惧的心理走进去,带着知识和对艾滋病的警觉走出来。
广泛的宣传教育,使艾滋病在中国已广为人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1990年7月,在拥有1000万人口的福建厦门、漳州、泉州3市及所属25个区、县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人认为,国际上艾滋病流行对本地构成严重威胁。我国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法是宣传教育和查禁卖淫场所。
如今,洁身自爱开始深入人心,一些生活荒唐者已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宣传教育使人们确信:我们可以阻止艾滋病的传播,健康的行为可以保护每一个人不患艾滋病。
对高危人群坚持血清学监测,及时发现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是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我国在1984年着手这项工作,到1990年时,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开展了监测工作,卫生部已设立了3个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确认实验室,初步形成了监测的网络。
我国还先后建立了酶标法、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记法3种艾滋病诊断方法,并研制、生产了国产诊断试剂。
在治疗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非洲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人3000例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始了用中医药攻克这一现代医学难题的有益探索。
为了严防艾滋病的传入和传播,我国政府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法规:
--1984年和1985年,卫生部与有关部门两次联合发出通知,限制进口血液制品,包括因子制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