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历史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5)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5)

    他叫陈平儿,四川达县人,今年才21岁。为了跟我谈话,他把刚买到的盒饭放到一边。我再三劝他边吃边谈,他却一本正经地说:“那咋行嘛,太不尊重。”我笑了笑,他还很讲究的。

    他告诉我,他是17岁那年出来的。长江以南的位置他基本跑到了。先在昆明干木活,后来又去贵阳架电线,去年3月才到东莞做皮迹不到半年,老板就看重他,让他当一个有40多人的车间的小头。今年初,老板还提携他去厦门做了两笔生意呢。

    “不简单。”我夸道。他也有些得意。我又说:“今后好好跟老板干,会有前途的。”

    “嗐!”没想到他潇洒地挥挥手:“那有啥子意思。我呀,再见识见识,最多再干半年,就准备回达县开一个小厂。”停了停,他又说:“至于以后嘛,那就很难说了。”说完,还颇有意味地睨我一眼。

    这一眼很让人振奋。保守,狭隘,容易满足的小农意识与这种眼神是格格不

    入的。

    连日来,我混迹于盲流队伍中,与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民工交谈。我发现,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很随机:跑买卖,搞建筑,开小店,当雇工……啥都干。他们之中,绝大多盛没有“轻信谁”,也没“被骗”。只是抱定“打工赚钱,看看世界”的目的,就义无反顾地走出了生息繁衍的家园。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之中许多人没出过门,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一谈到南方,都如痴如醉,倾心向往。

    确实,改革10年来,南方沿海城市一直走在前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也逐步渗透。正是这片春风荡漾的热土,吸引了长年蛰居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的广大农民,他们生命的活力开始得到展现,他们从千百年的沉睡中渐渐觉醒。这种吸引力,一方面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使农民自身得到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从而为今后走向工业社会准备了更多的条迹从舞厅到酒家,从录像室到体育馆,从文化中心到艺术角……他们在这块热土上生活着,工作着,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我想,若干年后,一旦他们回到家乡,一定会凝聚起新的社会生产力,而城市的现代文明,也将给封建意识颇浓的农村形成强大的冲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