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美:修饰、美化。
老子言道论德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对治身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并非抽象的凭空而谈。因此,他所构建的道德这一哲学大厦,虽然仅有五千余言,而且历经两千多年,不但没有为历史所尘封,反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就是印正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哲言,即有根有据的言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它揭示的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绝对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老子的《道德经》文笔简洁、朴实,章节之间,乍看起来杂乱无序,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有着高度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哲理诗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明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悟大道的人。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彻悟大道的人不诡辩,诡辩的人没有彻悟大道。真知来源于自我的实修实证,只凭主观愿望、主观想象来辩论是是非非,是不科学的。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内修家视为灵文至宝,称为《道德真经》,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为道家鼻祖。另有文人墨客则总是不停地辩论其是是非非,有消极避世、保守倒退说,有南面之术说,有主观、唯心、片面说,有神秘主义说,等等,持这些观点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善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表明了老子的实践见证真理的辩证法思想。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博:知识多而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
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博学于外,博学于外的人不会有真知灼见。知者,求知于大道,获取真知,是“观妙”和“观徼”相结合。博者,只执着于研究书本,获取的只是现象世界的知识。探求真理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人,永远打不开真理的大门。据说,当年“文通万国,学超三教”的胡适博士,在攻读《道藏》时,被道德家的隐语秘诀拒之门外,从而判定道家书“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话”。这也正是印证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哲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体现了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