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作战地域扩大,战场已从过去的平原旷野等一般地形扩展到山地、丛林、水泽等特殊地形。因此,在第四卷论述了上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
则和战法之后,紧接着在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军事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产生了新的兵种, 步兵和骑兵逐渐从车兵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兵种。因此,如何组建步兵、骑兵、车兵以及在战斗中如何使骑、步、车三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第四、第五卷分别论述了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后,在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
“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总之,《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详尽具体,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上述可见,《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它的问世,充实了我事理论宝库,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六韬》的影响和流传
《六韬》的重要价值,引起了历代兵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观点,常被后世谈兵者所引用。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大公世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所谓“太公兵法”,据考证就是《六韬》。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宋神宗时设立武学,刊定《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学员的必读书目,其中之一就是《六韬》。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等等。
《六韬》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六韬》很早就传到国外,十六世纪时开始译成外文,仅日本对《六韬》进行翻译、注解、评点的著作就达四十余种。此外还传人朝鲜、越南等国,有朝文、越南文译本多种刊行。
毛元佑
一九九四年八月于北京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