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译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卷十七 性恶第二十三(2/2)

    23.6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1),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

    (1)“劳”下承上省“见长”两字。

    [译文]

    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和本性。人饿了,看见父亲兄长而不敢先吃,这是因为要有所谦让;累了,看见父亲兄长而不敢要求休息,这是因为要有所代劳。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操劳,弟弟代替哥哥操劳;这两种德行,都是违反本性而背离的,但却是孝子的原则、礼义的制度。所以依顺本性就不会推辞谦让了,推辞谦让就违背本性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邪恶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原文]

    23.7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1)。故陶人埏埴而为器(2),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3),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4),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5)。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6)。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7),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8);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注释]

    (1)故:通“固”,本来,原先。(2)故:犹“夫”。埏(sh1 n 山):以水和土并揉捏捶击。埴(zh0 直):细密的黄粘土。(3)“工人”宜作“陶人”。(4)肤理:皮肤的纹理。人劳苦则皮肤粗糙干裂,所以“好愉佚”。佚:同“逸”,安闲。(5)然:形成(参见《广雅·释诂》)。待:通“恃”。事:从事。(6)性伪之所生:“性”之所生,即“目好色”等等;“伪”之所生,即礼义、法度、器物等等。其不同之征:生于“性”之征是“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生于“伪”之征是“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7)且:犹“若”,参见《古书虚字集释》。(8)拂:违戾,不顺。

    [译文]

    有人问:“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我回答他说: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陶器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为的事情,从而使礼义产生了、使法度建立起来了,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至于那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音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才都是产生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形成、一定要依靠努力从事然后才能形成的东西,便叫做产生于人为。这便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所产生的东西及其不同的特征。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便是圣人所创制的了。圣人和众人相同而跟众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圣人和众人不同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那爱好财利而希望得到,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人弟兄之间要分财产而依顺爱好财利而希望得到的本性,那么兄弟之间也会反目为仇、互相争夺了;如果受到礼义规范的教化,那就会推让给国内所有的人了。所以依顺本性,那就兄弟相争;受到礼义教化,那就会推让给国内所有的人了。

    [原文]

    23.8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1),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

    (1)性:《集解》作“生”据世德堂本改。下文“然则性而已”句同。

    [译文]

    一般地说,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那微薄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窄的希望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富裕了就不羡慕钱财,显贵了就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就一定不会向外去追求了。由此看来,人们想行善,实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人的本性,本来是没有什么礼义观念的,所以才努力学习而力求掌握它;本性是不懂礼义的,所以才开动脑筋而力求了解它。那么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就不会懂得礼义。人没有礼义就会混乱无序,不懂礼义就会悖逆不道。那么如果人只有本性,在

    他身上就只有逆乱了。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原文]

    23.9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1)?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2),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3),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

    (1)有:通“又”。恶(u9 归)然:同“块然”、“岿然”,见 12.8 注(10)。(5)尚:通“上”。(6)恬:见 10.14 注(6)。

    [译文]

    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

    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敢。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解脱苟且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心愿:这是下等的勇敢。

    [原文]

    23.19 繁弱、钜黍(1),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2) ,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3),太公之阙(4),文王之录(5),庄君之曶(6),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7),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8),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9),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10),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11),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12)。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13),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14),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注释]

    (1)繁弱、钜黍:古代良弓名。(2)排 (q0ng 情):矫正弓弩的器具。(3)桓公:齐桓公,见7.1 注(4)。葱:桓公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青色,故名“葱”。(4)太公:姜太公,见 11.19 注(9)。阙:太公所用的良剑名。(5)文王:周文王,见 5.4 注(2)。录:文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绿色,故名“录”。(6)主君:指楚庄王,见 11.4 注(8)。曶(h&忽):楚庄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光恍惚,故名“曶”。(7)阖闾:见 11.4 注(8)。干将、莫邪、钜阙、辟闾:都是阖闾使用的良剑名。干将、莫邪是阖闾让吴国剑匠干将与其妻子莫邪所铸,钜阙是越国人欧冶所铸、由越王允常献给阖闾的。(8)砺:《集解》作“厉”,据世德堂本改。(9)骅骝:黑鬣黑尾的赤色骏马,也名枣骝。騹:通“骐”,青黑色的骏马,其纹路如棋盘,故名。纤离:毛纹细密的黑色骏马,“离”通“骊”。绿(l)录)耳:通“騄 ”。千里马。(10)必前:《集解》作“前必”,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11)造父:见 8.16 注(1)。(12)靡:见 8.22 注(4)。(13)污漫:见 4.10 注(1)。(14)加:被施加。

    [译文]

    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得不到矫正器的矫正,就不会自行平正。齐桓公的葱,齐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曶,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的好剑;但是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凭借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骊、騄 ,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后有鞭子的威胁,再给它们加上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一天跑得到上千里。人即使有了资质的美好,而且脑子善于辨别理解,也一定要寻找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选择德才优良的朋友和他们交往。得到了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那么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得到了德才优良的朋友而和他们交往,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地进入到仁义的境界之中而自己也没有察觉到,这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如果和德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造谣、诡诈说谎,所看到的就是污秽卑鄙、邪恶、贪图财利的行为,自己将受到刑罚杀戮还没有自我意识到,这也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古书上说:“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就看看他的朋友怎么样,不了解自己的君主就看看他身边的人怎么样。”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