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译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卷十四 乐论第二十(2/2)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原文]

    20.7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5),舞《韶》歌《武》(6),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注释]

    (1)齐衰:见 19.14 注(11)。(2)婴:系,指把帽带系在颈上(参见 10.21“婴宝珠”杨倞注)。■(zh^u 宙):同“胄”,头盔。(3)行(h2ng 航)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所以用“行伍”指称军队。(4)使人之心伤:即《诗·小雅·采薇》所说的“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之类。一说“伤”通“壮”;一说“伤”通“扬”(振作);均可从。(5)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子。端:古代诸侯、大夫、士在祭祀时穿的式样端正的礼服,举行冠礼、婚礼时也穿此。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即缁布冠,它是行冠礼以后才戴的,用来表明(“章”)成人男子(“甫”)的身份,故称章甫。(6)《韶》、《武》:见 8.15 注(16)。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20.8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原文]

    20.9 君子以钟鼓道志(1),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2)。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3)。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

    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向方矣(4)。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注释]

    (1)道(d3o 导):同“导”。(2)修:当为“循”字之误。(3)莫善于乐:《集解》作“美善相乐”,据世德堂本改。(4)向:《集解》作“乡”,据世德堂本改。方:道。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所以那乐声的清朗像天空,广大像大地,那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变化相似。所以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那就能欢乐而不;为满足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但墨子却反对它。

    [原文]

    20.10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1);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2),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3)。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4)。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於乎哀哉(5)!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6)。

    [注释]

    (1)和:《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均作“情”,疑原本作“和情”,后人为求对文而删一字,反使文义不完整了。(2)穷:穷究,深入到极点。本:指本性。极:达到最高限度。变:化,指感化人心改变风俗。穷本极变:与 20.5 所说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含义相承。(3)王:纠正。(4)德:宜作“仁”,因为上下文都押韵,这一句也当押韵。(5)於( 滃)博:通“滃渤”,形容气势如大水涌流一样浩瀚滂渤。(6)易:平和。良:温良。(7)妇好:犹“女好”,柔婉。(8)鞉(t2o 陶):同“鞀”、“■”,有柄小鼓,犹如今之拨浪鼓。柷(zh)祝):是一种漆筒似的打击乐器。拊、鞷:见 19.6 注(25)。椌(qi1 ng 腔):是一种类似祝的打击乐器。楬(qi4 恰):又名“敔”(y(语),一种虎状木制打击乐器,在雅乐结束时击奏。(9)诎:同“屈”。信(sh5n 申):通“伸”。(10)要(y1 o 腰):迎合。俯会:迁就。(11)众:指跳舞的人们。积意:聚精会神。■■(ch0 迟):谆谆,诚恳谨慎的样子。

    [译文]

    音乐的象征:鼓声弘大高亢,钟声洪亮浑厚,磬声清越明朗,竽、笙、箫、和、管、籥等管乐器的声音昂扬激越,埙、篪的声音浩瀚磅礴,瑟的声音平易温良,琴的声音柔婉优美,歌声清朗而曲尽其情,舞蹈的意象则包容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鼓,大概是音乐的主宰吧?所以鼓声像天,钟声像地,磬声像水,竽、笙、箫、和、管、籥等管乐器的声音像日月星辰,鞉、柷、拊、鞷、椌、楬的声音像万物。凭什么来了解舞蹈的意象呢?回答说:跳舞的人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形体,耳朵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处理低头、抬头、弯曲、伸直、前进、后退、缓慢、快速的动作时无不干净利落明白清楚,尽身体的力量去迎合钟、鼓的节奏,而无所违背,众人集中注意力真认真啊!

    [原文]

    20.12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主人亲速宾及介(2),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3),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4)。工入,升,歌三终(5),主人献之;笙入,三终(6),主人献之;间歌三终(7),合乐三终(8),工告乐备,遂出。二人扬觯(9),乃立司正(10)。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11)。降,脱屦(12),升坐,修爵无数(13)。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14)。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15)。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16)。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释]

    (1)此节又见于《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把它记作孔子之言。乡:见 20.2 注(1)。此“乡”字指乡中饮酒的礼仪。(2)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的官。速:即“不速之客”的“速”,召请的意思。宾、介:都是宾客。古代乡大夫以贤能的处士作为宾客,邀请他们饮酒来商量事情。在这饮酒的礼仪中,最贤能的人叫宾,德行稍次于宾的叫介,其礼仪上的地位也次于宾,一般作为宾的辅佐;德行次于介的叫众宾,地位在宾客中最低。参见《仪礼·乡饮酒礼》及《士冠礼》注疏。(3)献酬:古代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献”,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zu^作),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答谢叫“酬”。客人向主人致答谢酒也叫“酬”。(4)杀:见 19.9 注(4)。(5)终:将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歌唱或演奏一遍叫一终。歌三终:指把《诗·小雅》中的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各唱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6)三终:指吹笙的人把《诗·小雅》中的乐曲《南陔》、《白华》、《华黍》各奏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7)间:间隔,轮流。间歌三终:指乐工先唱《诗·小雅》中的《鱼丽》,接着吹笙的吹奏《小雅》中的《由庚》;乐工再唱《南有嘉鱼》,吹笙的再吹《崇丘》;乐工再唱《南山有台》,吹笙的再吹《由仪》。(8)合乐三终:指乐工在唱《诗·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时,吹笙的同时吹奏《诗·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蘋》。(9)觯(zh@志):古代饮酒的圆形器皿。(10)司正:专门监督正确地行使礼仪的人。(11)弟:指年轻人(用《礼记·乡饮酒义》孔疏),这里用作动词,是尊重年轻人的意思。一说“弟”读为“悌”(t@替),是尊敬兄长的意思。(12)脱:《集解》作“说”,据宋浙本改。(13)修爵:等于说“行觞”,依次敬酒。(14)莫:古“暮”字。(15)燕:通“宴”,安逸快乐。参见 2.15 注(1)。(16)《集解》“足”上有“是”,据世德堂本删。

    [译文]

    我看到了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容易又容易的了。主人亲自去邀请贤德的贵宾和德行稍次的陪客,而一般客人就都跟着他们来了;来到门外,主人向贵宾和陪客拱手鞠躬,而一般客人就都进门了;对高贵者和卑贱者的不同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主人拱手作揖三次才与贵宾来到厅堂的台阶下,再谦让三次而使贵宾登上厅堂,再拜谢贵宾的到来,主人献酒酬宾,推辞谦让的礼节十分繁多;至于陪客,那礼节就减少了;至于一般客人,登堂受酒,坐着酹酒祭神,站着饮酒,不用酒回敬主人就退下堂去了;隆重与简省的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乐工进来,登上厅堂,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各唱一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进来,把《南陔》、《白华》、《华黍》三支乐曲各吹奏一遍,主人敬酒;乐工与吹笙的间隔着轮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着歌唱演奏各三曲,乐工报告乐曲已经完备,就出去了。主人的两个侍从举起酒杯帮助敬酒,于是又设置了监督行礼的专职人员。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和睦安乐而不淫荡。贵宾向主人敬酒表示答谢,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答谢,陪客向一般客人敬酒表示答谢,宾主对年轻的年长的都根据年龄依次酬谢,最后轮到向主人手下盥洗酒杯的人酬谢。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退下堂去,脱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断地敬酒。请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饮酒不耽误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误晚上的事情。贵宾出门,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礼节仪式就完成了。从这些礼仪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逸乐而不乖乱。高贵者和卑贱者被区别清楚,隆重的礼仪和简省的礼仪被分别开来,和睦安乐而不淫荡,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逸乐而不乖乱,这五种行为,足够用来端正身心安定国家了。那国家安定了,那么整个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我看到了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极其容易的。

    [原文]

    20.13 乱世之征:其服组(1),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2),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3),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注释]

    (1)组:通“■”(ch(楚),五彩缤纷,华丽。(2)匿(t8 特):通“慝”,邪恶。(3)瘠:薄,少,指葬送死者不笃厚恭敬。19.10:“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墨:见 19.17 注(1)。

    [译文]

    混乱的社会的迹象:那里的服装华丽,男人的容貌打扮得像妇女一样妖

    媚,那里的风俗淫荡,人们的志向是唯利是图,人们的行为驳杂不纯,那里的音乐邪恶怪僻,那里的文章内容邪恶而辞藻华美,那里的人将养身体没有限度,葬送死人俭省刻薄,轻视礼制与道义而崇尚勇敢与武力,贫穷的就盗窃,富裕的就贼害他人。治理得好的社会则与此相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