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审察(参见 3.10 注(1),5.3 注(1))及处理。(2)折:《集解》作“析”,据《韩诗外传》卷三第四章改。愿:通“傆”,狡诈。
[译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德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朝廷上没有无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获得生存的。崇尚贤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级地位各与德才相当而没有疏失;制裁狡诈,禁止
凶暴,施加的刑罚各与罪行相当而不过分。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在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奖赏;即使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惩处。这叫做确定不变的审处。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
[原文]
9.16 王者之(1):等赋(2),政事(3),财万物(4),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5);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6),理道之远近而致贡(7)。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8),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9),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注释]
(1)“之”下当有“法”字(王念孙说)。(2)等:使……有等级。(3)政:通“正”,治。(4)财:见 6.9 注(1)。(5)几:通“讥”,检查,查看。(6)衰(cu9 崔):等差。政:通“征”。(7)理:分别。(8)归(ku@馈):通“馈”,供给。移:运输。(9)无:犹“虽”(参见《古书虚字集释》),《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五章作“虽”。
[译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原文]
9.17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1),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2),然而中国得而财之(3)。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4),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5),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乐安之(6)。夫是之谓大神(7)。《诗》曰(8)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9);彼作矣(10),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注释]
(1)北海:特指北方边远地区。下文的“东海”、“南海”、“西海”亦类同。(2)曾(c6ng 层)青:矿产品,是铜的化合物,色青,可供绘画及熔化黄金,产于四川西昌一带。一说即碳酸铜。丹干:同“丹矸”(见 18.7 注(9)),硃砂,又叫丹砂,即硫化汞。(3)财:通“裁”,指根据情况安排使用。(4)紜:“绤”字之误。绤(x@系):粗葛布。(5)致:极,尽。(6)饰:装饰,指装饰车服。养:供养,指供给衣食。(7)神:治。8.13:“尽善挟治之谓神。”(8)引诗见《诗·周颂·天作》。(9)大(t4i太)王:周太王,即古公亶(d3n 胆)父,周文王的祖父,古代周族领袖。相传他因戎、狄所逼,由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迁至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周族从此逐渐强盛。荒:大。(10)彼作:指太王营建周都(杨倞说)。一说指天生万物(参见陈奂《诗毛氏传疏》)。
[译文]
北海有善于奔走的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畜养役使它们。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
用它们。东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鱼、盐,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穿着、食用它们。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烂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所以湖边打鱼的人会有足够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会有足够的鲜鱼;农民不砍削、不烧窑冶炼而有足够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种地而有足够的粮食。虎、豹要算是凶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够剥下它们的皮来使用。所以苍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老百姓百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9.18 以类行杂(1),以一行万(2);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3),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4),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注释]
(1)类:同一类事物的法则,即同类事物所共有的规律。这里用作复数。行:做,治理。(2)一:指统括一切之道,此文指礼义。(3)参:见 3.5 注(2)。(4)与夺:给予、剥夺,指赏罚。
[译文]
用各类事物的法则去治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统括一切的法则去治理万事万物,从始到终,周而复始,就像圆环没有头一样。如果舍弃了这个原则,那么天下就要衰微了。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礼义,是天下大治的本源;君子,是礼义的本源。学习研究礼义,熟悉贯通礼义,积累增多礼义方面的知识,极其爱好礼义,这是做君子的开始。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没有君子,那么天地就不能治理,礼义就没有头绪,上没有君主、师长的尊严,下没有父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这叫做极其混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从始到终,从终到始,它们与天地有上下之分是同样的道理,与千秋万代同样长久,这叫做最大的根本。所以丧葬祭祀的礼仪、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军队中的礼仪,其道理是一样的。使人高贵或卑贱、将人处死或赦免、给人奖赏或处罚,其道理是一样的。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其道理是一样的。农民要像个农民、读书人要像个读书人、工人要像个工人、商人要像个商人,其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
9.19 水火有气而无生(1),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2),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注释]
(1)气: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因,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2)裁:见 6.9 注(1)。
[译文]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能结合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有道义。所以,根据道义确定了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所以,人才能依次排列四季,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从名分和道义中得来的。
[原文]
9.20 故人生不能无群(1),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注释]
(1)故:犹“夫”发语词。10.5 不用“故”字。
[译文]
人生活着不能没有社会群体,但结合成了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一产生动乱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就会使力量削弱,力量弱了就不能胜过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这是说人不能片刻舍弃礼义。
[原文]
9.21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1)。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2),六畜皆得其长(3),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4),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注释]
(1)这里以“群”来解释“君”,在训诂学上叫作声训,即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训释,它往往揭示了词汇之间的同源现象。(2)其:指意之所属,即合乎理想的。参见 9.24 注(44)。(3)六畜:六种家畜,即猪、羊、牛、马、鸡、狗。(4)长(zh3ng 掌):抚养。
[译文]
能够按礼义来侍奉父母叫做孝,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兄长叫做悌,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君主叫做顺,能够按礼义来役使臣民叫做君。所谓君,就是善于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意思。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寿命。所以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时,老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就能被使用。
[原文]
9.22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1),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2),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3);污池渊沼川泽(4),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注释]
(1)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滋:生长。硕:大。(2)鼋(yu2n元):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俗称癞头鼋。鼍(tu¥沱):扬子鳄,俗称猪婆龙。鳊(sh4n 善):同“鳝”。别:指离别母体,即生育。(3)五谷:见 8.5 注(3)。(4)污:停积不流的水。污池:蓄水的池塘。渊:深水潭。沼:水池。川:河流。泽:湖泊。
[译文]
圣明帝王的制度: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
[原文]
9.23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1);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2)。故曰:一与一(3),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注释]
(1)错:通“措”,处置,采取措施。(2)以:而。至约:极其简约,指礼义而言。(3)一:见 9.18注(2)。一与一:从礼义到礼义的意思。指无论做什么事,都以礼义为原则。也即 9.18“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之意。
[译文]
圣明帝王的作用:上能明察天时的变化,下能安排好土地的开发;他的作用充满了天地之间,施加到万物之上;隐微而又明显,短暂而又长久,狭窄而又广阔;它圣明博大,却又极其简要。所以说:从礼义到礼义,这样做人的,就叫做圣人。
[原文]
9.24 序官: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牢之数(1)。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2)。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3)。修宪命(4),审诗商(5),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6),大师之事也(7)。修堤梁,通沟浍(8),行水潦(9),安水臧(10),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11),司空之事也(12)。相高下,视肥 ,序五种(13),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14),百索(15),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16),虞师之事也(17)。顺州里(18),定廛宅(19),养六畜,间树艺(20),劝教化,趋孝弟(21),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22)。论百工(23),审时事(24),辨功苦(25),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26),相阴阳(27),占■兆(28),钻龟陈卦(29) ,主禳择五卜(30),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31)。修采清(32),易道路,谨盗贼,平室律(33),以时顺修,使宾旅安而货财通(34),治市之事也。抃急禁悍(35),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36),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37)。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38) ,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39),冢宰之事也。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40)。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41),一天下,振毫末(42),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乱,则冢宰之
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43),则天王非其人也(44) 。
[注释]
(1)宰:主管。爵:古代一种酒器,这里泛指饮食器具。宰爵:官名。掌管接待宾客、祭祀时供应酒食祭品等事务。知:掌管。飨(xi3ng 享):用酒食招待人。与“宾客”相应。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整牛、整羊、整猪叫牺牲。与“祭祀”相应。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的计量单位。(2)司徒:官名,掌管民政工作与教化。参见 25.29。(3)司马:官名,掌管军队。师旅: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故以“师旅”泛称军队。乘(sh8ng 剩):量词,包括一辆战车、四匹战马、三个甲士、七十二个步兵。白:通“伯”,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4)修:当为“循”字之误。(5)商:通“章”,乐章。(6)夷:对华夏族以外边远民族的卑称。夷俗:指野蛮落后的风俗习惯。(7)大(t4i 太):同“太”。大师:乐官之长。(8)浍(ku4i 脍):田间大沟渠。“沟”宽、深各四尺,“浍”宽、深各一丈六尺。(9)行:通,使……流出。潦(l3o 老):积水。(10)臧(z4ng脏):通“藏”,储存东西的地方。(11)耘:锄草。艾(y@义):通“刈”,收割。(12)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长官。(13)见 8.5 注(3)。(14)“草木”承“山林”而言。“鱼鳖”承“薮泽”而言。(15)百索:指对山林薮泽的各种求索,如伐木、捕鱼之类。(16)屈(ju6 决):竭,尽。(17)虞师:管理山林湖泊的官。(18)顺:使……协调顺从,调理。州里:周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单位,引申而泛指乡里。(19)廛(ch2n 缠)宅:市场上的店铺叫“廛”,居民区的住所叫“宅”。(20)閒:同“闲”、“娴”,熟习。树艺:种植,古代种植五谷及果木蔬菜都叫“树艺”。一说“树”指栽植,“艺”指播种,见《子道篇》“耕耘树艺”杨倞注。(21)趋(c)促):通“促”。弟(t@替):同“悌”。(22)乡师:乡一级的长官。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共辖五州。乡师掌管本乡的教化和政事。(23)论:与下句的“审”同义。参见 3.10 注(1)、5.3 注(1)。(24)时节的不同会影响到造房、制作器械的质量,所以“审时事”。(25)功:通“工”,精善。苦(g(古):通“盬”(g(古),粗劣。(26)雕琢文采:即 10.5 所说的“雕琢刻镂黼黻文章”。工师:管理手工业工匠的官。(27)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的构成,必有一对正反矛盾的基本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凡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等皆分属阴阳。他们认为阴阳双方是相待而变的,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如此盈虚消长而循环不已。而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取决于阴阳的变化,所以行事得观察阴阳。(28)占:观察征兆来预测吉凶。■(j9n 巾):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象征不吉祥的云气。(29)钻龟:是古代的卜法。古人占卜,先在龟底板上钻孔,然后用荆木烧烤钻孔处使龟板出现裂纹(兆),再根据裂纹预测吉凶。陈卦:是古代的筮(sh@市)法。古代占卦,用四十九根蓍(sh9 诗)草按一定的方式计算,把得出的奇数偶数作为阴阳符号,排列成卦,以此来推断吉凶。古人用卜和筮两种迷信方法推断吉凶,遇到大事先筮后卜。(30)禳(r2ng 穰):《集解》作“攘”,据世德堂本改。禳:古代以祭祷来排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择:即“择吉”,选择吉日。古时凡祭祀、婚嫁、安葬等,均选吉日而行。五卜:指占卜时龟板上出现的五种兆形,即雨兆(象雨点下落一样的兆形),雾兆(象雨止天晴时云雾散开一样的兆形),蒙兆(象阴天时云雾蒙蒙似的兆形),驿兆(象多云时云气不连接以的兆形),克兆(互相交错的兆形)。详见《尚书·洪范》。(31)击:通“觋”(x0 习)。古代从事求神卜卦等迷信职业的人,男的称觋,女的称巫。(32)採:“采”字之误(于鬯说)。“采”即古“屎”字。清:通“圊”,厕所。採清:等于说“粪溷”,粪坑、厕所的意思。(33)室:当是“质”之音误(久保爱说)。质:贸易时买方抵押给卖方的代金券。因为它具有法律效力,所以称“质律”(据《周礼·地官·质人》郑玄、贾公彦的解说)。(34)賓:“■”字之误。■:商贩,后世常用“商”字表示。商旅:客商。(35)抃急:为“折愿”之误(参杨倞说)。折愿:见 9.15 注(2)。(36)五刑:五种轻重不同的刑法,各时代内容不尽相同。古代以墨(脸上刺字后涂墨)、劓(y@义,割鼻子)、剕(f6i 肺,断脚)、宫(破坏生殖器,即男子阉割,女子幽闭)、大辟(砍头)为五刑。(37)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38)慎:通“顺”。(39)免:通“勉”,努力。尽:指尽心。(40)辟(b@闭)公:诸侯。(41)见 7.3 注(2)。(42)振毫末:参见 9.13。(43)俗:通“欲”。(44)其:见 9.21 注(2)。其人:指理想的人选。
[译文]
论列官职:宰爵掌管接待宾客和祭祀时供给酒食和祭品的数量。司徒掌管宗族和城郭器械的数量。司马掌管军队和铠甲兵器车马士兵的数量。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事。修理堤坝桥梁,疏通沟渠,排除积水,修固水库,根据时势来放水堵水;即使是饥荒歉收、涝灾旱灾不断的凶年,也使民众能够继续耕耘有所收获,这是司空的职事。观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质的肥沃与贫瘠,合理地安排各种庄稼的种植季节,检查农事,认真储备,根据时势去整治,使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而不求兼有其他技能,这是农官的职事。制订禁止焚烧山泽的法令,养护山林、湖泊中的草木、鱼鳖,对于人们的各种求索,根据时节来禁止与开放,使国家有足够用的物资而不匮乏,这是虞师的职事。治理乡里,划定各店铺与民居的区域,使百姓饲养六畜,熟习种植,劝导人们接受教育感化,促使人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根据时势去整治,使百姓服从命令,安乐地住在乡里,这是乡师的职事。考查各个工匠的手艺,审察各个时节的生产事宜,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提倡产品的坚固好用,使设备用具便于使用,雕刻图案的器具与有彩色花纹的礼服不敢私家制造,这是工师的职事。观察阴阳的变化,视云气来预测吉凶,钻灼龟板,排列卦象,掌管驱除不祥、选择吉日以及分析占卜时出现的各种兆形,预见那吉凶祸福,这是驼背的巫婆与瘸腿的男巫的职事。整治厕所,平整道路,严防盗贼,公正地审定贸易抵债券,根据时势来整治,使商人旅客安全而货物钱财能流畅,这是管理市镇的官的职事。制裁狡猾奸诈的人,禁止凶狠强暴的人,防止,铲除邪恶,用五种刑罚来惩治罪犯,使强暴凶悍的人因此而转变,使邪恶的事不再发生,这是司寇的职事。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端正法律准则,多方听取意见并按时对臣民进行考核,衡量他们的功劳,评定对他们的奖赏,根据时势来整治,使各级官吏都尽心竭力而老百姓都不敢苟且偷生,这是宰相的职事。讲究礼制音乐,端正立身行事,推广教化,改善风俗,普遍地庇护百姓并使他们协调一致,这是诸侯的职事。成全道德,达到崇高的政治境界,使礼仪制度极其完善,统一天下,明察得能发现毫毛末端般的细微小事,使天下没有谁不依顺亲近、听从归服,这是天子的职事。所以政事混乱,就是宰相的罪过;国家风俗败坏,就是诸侯的过错;天下不统一,诸侯想造反,那便是因为天子不是理想的人选。
[原文]
9.25 具具而王(1),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之所以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臧否也(2) ,制與在此亡乎人(3)。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與在我亡乎人。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4),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5)?天下胁于暴国,而党为吾所不欲(6),于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之所堕也(7)。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诚(8)。以其国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亦危殆灭亡。
[注释]
(1)具具:前一个“具”是动词,具备;后一个“具”是名词,条件。(2)安危:此偏指“安”,“危”无义。臧否(p!匹):好坏。此偏指“臧”,“否”无义。(3)與:通“舉”,都。此:近指代词,指自己。亡( 抗):见 10.20 注(2)。伉隆高:即 9.24 的“致隆高”。(10)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东西。不能加毫末于是:指权重、兵劲、名声美三者好得无以复加。(11)忘:通“妄”,胡乱。栖迟(zh@置):滞留等待,即丢在一边、遗弃的意思。薛越:同“屑越”,碎落的意思,即搞得破碎散乱后又抛弃它。与“屑播”同义。(12)体:即“笃志而体”(2.10)、“身体力行”之”体”,与“行”同义。(13)灼:烧,黥(q0ng 情):即墨刑,用刀在犯人的面额上刺字,再用墨涂在刺纹中。(14)桀、跖:见 1.14 注(3)。此喻残暴、贪婪之人。(15)以:同“已”。(16)周公:见 5.4 注(3)。
[译文]
在富强的时候,要采取中立的态度,不要有所偏袒而去干合纵连横的事情,要偃旗息鼓地按兵不动,来静观那些残暴的国家互相争斗,要搞好政治教化,审察礼节制度,磨炼百姓,当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他的军队就是天下最为强劲的了;奉行仁义之道,达到崇高的政治境界,整治法律条令,选拔贤良的人,使百姓休养生息,当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他的名声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了。权势,使其举足轻重,军队,使其强劲有力;名声,使其美好无比。就是尧、舜那样统一了天下的人,也不能在这三个方面再增加丝毫了。
玩弄权术阴谋、专搞倾轧陷害的小人被废黜了,那么贤能善良明智圣哲的君子自然就会进用了:刑法政令公正不阿,百姓和睦协调,国家的风俗节约俭朴,那么兵力就强大、城防就坚固,敌国自然就屈服了;致力于农业生产,积聚财物,而不要胡乱地遗弃糟蹋,使群臣百姓都按照制度来办事,财物就能积累、国家自然就富足了。以上三个方面都能做到,那么天下就会顺从我们,强暴之国的君主也就自然不能对我们用兵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没有人一起来攻打我们了。和他一起来的,一定是他统治下的民众;而他的民众亲近我就像喜欢父母一样,热爱我就像酷爱芳香的芝兰一样,而回头看到他们的国君,却像看到了烧烤皮肤、刺脸涂墨一样害怕,像看到了仇人一样愤怒;一个人的本性即使像夏桀、盗跖那样,也哪肯为他所憎恶的人去残害他所喜爱的人呢?他们已经被我们争取过来了。所以古代的人,有凭借一个国家来夺取天下的,他并不是前往别国掠夺他们,而是在自己国家内搞好政治,结果没有人不仰慕他,像这样就可以铲除强暴制止凶悍了。所以周公向南征伐时北方的国家都抱怨,说:“为什么偏偏不来我们这里呢?”向东征伐时西面的国家都抱怨,说:“为什么单单把我们丢在后面呢?”谁能有同这种人争斗的呢?把自己的国家搞成这样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
[原文]
9.27 殷之日,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1),安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赏庆以先之,严刑罚以防之,择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贯也,是以厌然畜积修饰(2),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3),掩盖之于府库。货则粟米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之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4),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阅之、砥砺之于朝廷(5)。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6),我今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7) ,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
[注释]
(1)此下参见 9.9 注(1)—(3)。(2)厌(y1 n 淹)然:见 8.1 注(15)。畜:通“蓄”。(3)拊(f(府)循:通“抚揗”,抚摸,指揩擦、保养。(4)股肱(g#ng 公):大腿和上臂。喻指得力助手。(5)来:通“徕”,使……来,招来。致:招引。并:吞并,接纳。阅:见 9.9 注(2)。(6)厉厉:严厉地,恶狠狠地。(7)顿(d&n 敦):通“敦”,诚恳笃厚的样子。
[译文]
在富强的时候,采取不动用兵力、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方针,慈爱百姓,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他们,加重刑罚来防范他们,挑选这些士人中明白事理的人率领他们,因此他们就安心地积蓄粮食财物、修理改进兵器用具,因而财物用具也就十分充足了。武器装备之类,他国是一天天把它们丢弃毁坏在原野之中,而我们现在则修理改进它们,爱护保养它们,并把它们收藏在仓库里。财物粮食之类,他国是一天天把它们遗弃散落在田野之中,而我们现在则把它们储藏积累汇合聚集在仓库里。有才能技艺的辅佐大臣、健壮勇敢的武士,他国是一天天让他们在敌人手中受挫折、遭困顿、被消耗,而我们现在则在朝廷上招募他们、容纳他们、锻炼他们。像这样,那么他国一天天愈来愈破败,我们则一天天愈来愈完好;他国一天天愈来愈贫困,我们则一天天愈来愈富裕;他国一天天愈来愈劳苦,我们则一天天愈来愈安逸。君臣、上下之间,他国是恶狠狠地一天天互相疏远憎恨,我们则诚心诚意地一天比一天更加相亲相爱,以此来等待他们的衰败。把自己的国家搞成这样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
[原文]
9.28 立身则从佣俗(1),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2),如是者则安存。
[注释]
(1)佣:通“庸”,平庸,平常。(2)第一个“之”相当于“其”。上一句说的是对待臣子,这一句说的是对待百姓。
[译文]
做人则依从一般的风俗习惯,做事则遵循平常的成规旧例,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普通的人,他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用宽容和仁爱,像这样的君主只能安全生存。
[原文]
9.29 立身则轻楛(1),事行则蠲疑(2),进退贵贱则举佞侻(3),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
[注释]
(1)楛:见 1.13 注(1)。(2)蠲(ju1 n 娟):除去。蠲疑:毫不迟疑,指急躁鲁莽、毫无顾忌。这种人立身轻率,所以做事鲁莽。(3)侻:通“锐”。佞侻:口齿伶俐。参见 2.6 注(5)。
[译文]
做人则轻佻恶劣,做事则肆无忌惮,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巧言令色的人,他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热衷于索取侵占掠夺,像这样的君主就危险了。
[原文]
9.30 立身则■暴(1),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2),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3),如是者灭亡。
[注释]
(1)■:见 4.1 注(1)。(2)故:巧诈。(3)籍:税。敛:征收。
[译文]
做人则骄傲暴虐,做事则搞倾轧破坏,在任用、罢免、提升、贬抑方面则提拔阴险巧诈的人,他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态度,则是喜欢利用他们
为自己卖命出力而不把他们的功劳放在心上,喜欢利用他们上交税收而不管他们的本业,像这样的君主就会灭亡。
[原文]
9.31 此五等者(1),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2)。
[注释]
(1)五等者:指 9.26 至 9.30 所说的五种做法。(2)县(xu2n 悬):“悬”之古字,悬殊,差别。
[译文]
以上这五种不同的做法,是不能不好好地加以选择的,它们是称王、称霸、安存、危险、灭亡的条件。善于选择的,就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别人就要制服他;善于选择的,就能称王天下;不善于选择的,就会灭亡。那称王和灭亡、制服别人和被人制服,它们之间相差也太远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