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齐物论(2/2)
    (8)谓:说。

    (9)秋毫:兔毛的尖部。

    (10)大山:泰山。大,太,泰。

    (11)殇(shāng)子:未成年死去。《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无服之殇。”一说为婴儿夭折,实误。

    (12)一:一体。天地句: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无,都与我同为一体。

    (13)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即同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观点。

    (14)巧历:高明的数学家。不能得,不能算尽这个数。

    (15)凡:指一般人。

    (16)适:往,到。

    [译文]

    现在姑且在这里发表些议论,不知道这些议论与其他人的议论是同类呢,还是不同类呢?同类也好,不同类也好,既然都是议论,那也就是同类了。那也就与其他人的议论没有什么差别了。既或如此,还是请你允许我说清楚。宇宙有它的开始,有它的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它的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有它的有,有它的无,更有它的未曾有无的无,更有它的未曾有无未曾有无的无。倾刻间产生了有和无,然而却不知道这个有无果真是有,果真是无。现在我发表了这些议论,然而却不知道果真说了这些话呢,还是果真没说过这些话呢?天下没有比兔毛尖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是小的;没有比未成年死去的人更长寿的,而活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早亡者。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无,都与我同为一体。既然已经说过合为一体了,还能再说什么呢?既然已经说了与万物一体了,又怎能说没有说什么呢?万物一体的存在加上我所说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三,从此往下推算,最高明的数学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何况一般的人呢?所以从无到有,以至于推出三来,何况从有到有的推演呢?不要再住下推演了,还是因任自然算了。

    夫道未始有封(1),言未始有常(2),为是而有珍也(3)。请言其畛:有左,有右(4),有伦,有义(5),有分,有辩(6),有竞,有争(7),此之谓八德(8)。之外(9),圣人存而不论(10);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1)。《春秋》经世(12),先王之志(13),圣人议而不辩(14)。故分也者(15),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16),众人辩之(17),以相示也(18)。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19)。夫大道不称(20),大辩不言(21),大仁不仁(22),大廉不嗛(23),大勇不忮(24)。道昭而不道(25),言辩而不及(26),仁常而不成(27),廉清而不信(28),勇忮而不成(29)。五者园而几向方矣(30),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31)。注焉而不满(32), 酌焉而不竭(33),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4)。

    [注释]

    (1)道未始有封:道未曾有界限,道无所不在。封,界限。

    (2)言未始有常:言论未曾有定论。常,定准,定论。

    (3)为是而有畛,为是:指上文说的“自无适有”者。畛,田间的疆界,即古时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4)有左,有右:指畛的左右,即有了类的分别。

    (5)有伦,有义:伦,次序、类。义,合宜。一作“有论有议”,实误。

    (6)有分,有辩:分,分粗。辩,辩细。有分有辩才有竞有争。一说以辩代辩,非是。

    (7)有竞,有争:竞,竟弱;争,争强。

    (8)八德:八种事。这是指儒墨之争。

    (9)六台,大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10)圣人:道德智能极高的人,这里指道家的圣人,而非指儒家的圣人。亦即《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圣人。存而不论:只观察而不考核是哪一类,因为之外是混而为一的,无法考核。

    (11)论而不议:考核其类,而下议论它是否合宜,因为各有各的合宜,不能议论清楚。

    (12)《春秋》:古代编年史。经世:治理社会。

    (13)先王之志:先王治世的记载。志:用文字记载。

    (14)议而不辩:只议其义而下辩其辞。因为《春秋》皆据事直书,其义自见,不必辩争。

    (15)分:分别。

    (16)怀之:总上“存而不论”三句。怀:藏在心里,引而不发,不欲人知。

    (17)众人,善于争辩的儒墨名法诸家。

    (18)相示,互相夸耀自胜,相互显示其才智。

    (19)辩也者,有不见也:善于争辩的人只见是而不见非。

    (20)称:声扬,声张。大道不称,即老子所说的“道隐无名”。

    (21)大辩不言:即老子的“善言不辩”观点的发挥。

    (22)大仁不仁,大仁是没有偏爱的。即老子的“夭地不仁,圣人不仁”思想的发挥,与《庚桑楚》中的“圣仁无亲”意义相同。

    (23)嗛(qiǎn):通谦,谦逊。

    (24)忮:(zhì):伤害。

    (25)昭:彰明,显扬,显示。

    (26)不及:达不到。

    (27)仁常:常仁。不成:不周。

    (28)不信:不实,不信实。

    (29)不成,不成功,失败。

    (30)园:通“刓”指残缺。方:指道的一隅。此处之园方即《天下》:“分道术、方术为二,道言其全,方言其偏”的意思。

    (31)天府,宇宙,自然的仓库,实指心灵。

    (32)注:灌注。

    (33)酌:酌酒,引申为取用。

    (34)葆光,指隐蔽光明,使之光而不明,与“滑疑之耀”下明而明正相反。

    [译文]

    大道从来是没有界限的,言论从来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有了从无到有,才有了差别的界限,请允许我谈一谈它的区别界限,有左,有右,有伦序,有合宜,有分粗,有辨细,有竞弱,有争强,这是界限的八种表现。宇宙以外的事情,圣人只观察而不考核其类属;宇宙以内的事情,圣人只是论说而下加以评议。《春秋》是记载治理社会的编年史,是先王治事的记录。圣人只评议而不争辩。所以说,有有分别的,就有不分别的;有可以争辩的,就有不可以争辩的。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圣人把“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争”的观点藏在心中不让别人知道,百家争鸣的众人却争辩不休而相互夸耀以自胜。所以说这样的辩者只能是各执一词,只见己之是,不见已之非的片面性。大道是用不着声扬的,善辩的人是不用言说的,最仁的人是不能偏爱的,最廉洁的人是不去表示谦逊的,最勇敢的人是不伤害人的。道如显示彰明就不是道,言如争辩就有所达不到的,仁有常爱而不周,廉到极清白就不信实,勇到害人逆物就不会取得成功。这五者虽有残缺而接近道的一隅了。所以,明智的人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地,就是极点了。谁能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声扬的道呢?如果有谁能知道这一点,这就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仓库了。这种府库,注入多少东西都不会盈满,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谒,而且不知道它的源流来自何处,这就叫做隐藏起来的光明。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1):“我欲伐宗脍、胥、敖(2),南面而不释然(3)。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4),犹存于蓬艾之间(5)。若不释然,何哉(6)? 昔者十日并出(7),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8)!”

    [注释]

    (1)故:发语词。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

    (2)宗脍(kuài)、胥、敖(áo):上古时代的三个小国。《人间世》亦有“尧攻丛枝、胥、敖”。丛枝即宗脍。

    (3)南面:古代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此处为临朝。释(yì):通怿,喜悦,安然。不释然:不安的样子。

    (4)三子:三个国家的国君。

    (5)蓬艾,蓬蒿艾草。

    (6)若:汝,你。

    (7)十日并出:古代的寓言,比喻光明普照万物的意思。

    (8)进:更加,胜过。

    [译文]

    过去帝尧问帝舜说,“我想讨伐宗脍、胥、敖,每当临朝,总是感到心情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帝舜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犹如生存在蓬蒿艾草中间,你心情不安,这是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起出来,万物都在阳光下照耀,何况你的德行胜过太阳的光芒呢!”

    啮缺问乎王倪曰(1):“于知物之所同是乎(2)?”曰:“吾恶乎知之(3)!”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4)?”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5)。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6)?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7):民湿寝则腰疾偏死(8),鳅然乎哉(9)?木处则惴栗恂惧(10),猿猴然乎哉(11)?三者孰知正处(12)?民食刍豢(13),麋鹿食荐(14),蝍蛆甘带(15),鸱鸦耆鼠(16),四者孰知正味(17)?猿猵狙以为雌(18),麇与鹿交(19),鳅与鱼游(20)。毛嫱丽姬(21),人之所美也(22);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23),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24)?自我观之(25),仁义之端(26),是非之涂(27),樊然淆乱(28),吾恶能知其辩(29)!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30)?”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31)河汉沍而不能寒(32)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33)。月,而游乎四海,死生无变于己(34),而况利害之端乎!”若然者,乘云气,骑日(,) 之外(,)

    [注释]

    (1)啮(nìe)缺问乎王倪:啮缺、王倪,传说尧的贤人。《大地》中记载:“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应帝王》中有蒲衣子。《知北游》中有“啮缺问道乎被衣。”这些人都是当时求道的贤人。一说这些人皆庄子虚拟人物,可参考。

    (2)子:先生,你。所同是:所共同肯定的道理。

    (3)吾:我。恶乎:怎么。之:它。

    (4)无知:没法认识。

    (5)虽然,虽然如此。尝试:重叠,皆试的意思,试试。之:这个问题。

    (6)庸讵:庸、讵皆何的意思,重叠,表反洁。庸讵知:安知,何知,岂能知。

    (7)女:同汝,你。

    (8)民:人。一说百姓,不当。湿寝:在潮湿的地方睡觉。腰疾:腰痛。偏死:偏瘫。

    (9)鳅:泥鳅。然乎哉:是这样吗。

    (10)木处:在树上住。惴栗:发抖。恂(xún,)惧:害怕。

    (11)猿:同猿。

    (12)三者:指人、泥鳅和猿猴,孰:谁。正处:真正舒适的处所。

    (13)刍豢(chú,huàn):喂草为刍,喂谷物为豢,此处指牛羊猪狗。荐:繁茂的草。

    (14)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的食草动物,俗称四不象。

    (15)蝍蛆(jījū):蟋蟀。甘:可口。带:冈■,一作蚳,蚁子。作蛇解,实误。

    (16)鸱(chī):鹞鹰,俗称雀鹰。鸦:乌鸦。香:通嗜,好(hào)吃。

    (17)正味:真正好吃的味道。

    (18)猵(biān)狙:猿的一种,一名獦牂,似摸狗头。以为雌:相配的为雌雄。

    (19)交:相为交配。

    (20)游:指泥鳅与鱼相追尾。

    (21)丽姬:古代美女。

    (22)所美:被认为美丽。

    (23)决骤:疾速奔跑。

    (24)正色:真正美丽的面容。

    (25)自:依。观之:看来。

    (26)端:端倪,端绪。

    (27)涂:通途,途径。

    (28)樊然:杂乱的样子。淆:混杂,搅扰。

    (29)辩:通辨,分别,区别。

    (30)至人:见前文注。

    (31)大泽:山泽。如《盂子·滕文公上》有“益烈山泽而焚之。”焚:焚烧。

    (32)河汉,黄河和汉水,此处泛指江河。沍(hù):结冻,封冻。

    (33)疾雷:迅猛的雷。飘风,暴风。惊:震惊。

    (34)变于己:使自己发生变化。

    [译文]

    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所共同肯定的道理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这些呢!”啮缺又问说:“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再问说:“那么万物就没法知道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这些呢!虽然如此,还是让我试试谈一谈这个问题。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并不是知呢?现在姑且让我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会腰痛而偏瘫,泥鳅是这样吗?人在树上居住就惊恐不安而发抖,猿猴也是这样吗?这三种动物究竟谁最了解真正舒适的处所呢?人吃牛羊猪狗,麋鹿吃蒿草,蟋蟀吃蚁子,鹞鹰和乌鸦爱吃老鼠,这四种动物究竟谁知道真正好吃的美味呢?母猿猴与狗头猿相配为雌雄,麋鹿和鹿相交媾,泥鳅和鱼相追尾。毛嫱、丽姬是世人认为最美的人,然而鱼见到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到她们就疾速奔跑,这四种动物究竟是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依我看来,仁与义的端倪,是和非的途径,杂乱无章,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呢!”啮缺说:“你不知道利害关系,难道至人也不知道利害关系吗?”王倪说:“至人太神妙了!山泽燃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封冻而不能使他感到冷,疾雷辟山、暴风震海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象这样的至人,乘着云气,骑着日月,而邀游于四海之外,死生都不能使他自己发生变化,何况利害这样的小事呢!”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1):“吾闻诸夫子(2),圣人不从事于务(3),不就利(4),不违害(5),不喜求(6),不缘道(7);无谓有谓(8),有谓无谓(9),而游乎尘垢之外(10)。夫子可以为孟浪之言(11),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12)。吾子以为奚若(13)?”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14),而丘也何足以知之(15)!且女亦大早计(16),见卵而求时夜(17),见弹而求鸮炙(18)。予尝为女妄言之(19), 女亦妄听之。奚旁日月(20),挟宇宙(21)?为其肠合(22),置其滑涽(23),以隶相尊(24)。众人役役(25),圣人愚节(26),参万岁而一成纯(27)。万物尽然(28),而以是相蕴(29)。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30)!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31)!丽之姬(32),艾封人之子也(33)。

    晋国之始得之也(34),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35),与王同筐床(36),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37)!梦饮酒者,旦而哭泣(38);梦哭泣者,旦而田猎(39)。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40)。君乎,牧乎(41),固哉(42)!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43)。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既使我与若辩矣(44),若胜我,我不若胜(45),若果是也(46),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47)?其或是也(48)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49),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50)。

    吾谁使正之(51)?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52)?”“何谓和之以天倪(53)?”曰:“是不是(54),然不然(55)。是若果是也(56),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57);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58),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59),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黮暗(,) (60),振于无竟(61),故寓诸无竟(62)。”

    [注释]

    (1)瞿鹊子:人名,孔门后学。长梧子:人名,孔子弟子同时代人,被封于长梧,亦称长梧封人。《则阳》有长梧封人问子牢章。

    (2)诸:兼词,之于台音。夫子:指孔子,有下文“丘”为证。

    (3)务:世务。

    (4)就:趋,从,贪图。

    (5)违:回避。

    (6)不喜求,不喜欢追求世欲。

    (7)不缘道:不拘缘于道欲。

    (8)无谓有谓:没说话就等于说话了。也就是《寓言》中所说的“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的意思。

    (9)有谓无谓,说了话就等于没说话。也就是《寓言》中所说的“终身言,未尝言”之意。

    (10)尘垢:指世俗。

    (11)孟浪:轻率不当。与《逍遥游》中的“大而无当,往而不反”的意思相同。

    (12)妙道:美妙的大道。行:与“言”对,指行径。

    (13)奚若:如何,怎样。

    (14)是:此,指瞿鹊所听到的孔夫子有关圣人的那段言论。黄帝:传说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荧:通莹、疑惑。听荧:听了感到疑惑不解。

    (15)丘:孔丘。

    (16)大:通太。大早计:求之过急,操之过急,女:你,下句同。

    (17)时夜:亦称司夜,五更报晓的鸡。

    (18)弹:打鸟用的弹丸。鸮(xiāo)消:似斑鸠的一种鹏鸟。炙:烤。

    (19)予:我,下同。尝:试,妄:姑且,随便。

    (20)奚:何不。旁:同傍,依傍。旁日月:即万物与我并生的意思。

    (21)挟,怀抱,挟宇宙:即万物与我为一的意思。

    (22)为,与。肳:同吻。力其肳合: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和《逍遥游》中的“旁礴万物以为一”同一意思。

    (23)置:任凭。滑涽:杂乱。

    (24)以隶相尊:把奴仆当作尊贵的人。讲贵贱齐一的道理。

    (25)役役:劳苦不休。众人役役,指一般人劳苦不休地追求知识,讲的是一般人与圣人知识齐一。

    (26)愚芚(chūn):愚昧无知的样子。圣人愚芚:指圣人藏知于愚。讲的是圣人与一般人知识齐一。

    (27)参,糁的假借字,糁台,揉合。万岁:年代久远。一:指一体无别。纯:不浑杂。参万岁而一成纯:指浑同万物而不为万物的差别或人间历代的是非所淆乱,既无横向事务间的差别,也无历史古今之别。

    (28)尽然:都是如此。

    (29)是:此,指一说的。蕴:通蕴,指..緼。万物以是相蕴:万物都相互蕴含于齐一之中,无物我之别。

    (30)说:通悦。

    (31)恶():从前。

    (3)无特操:没有独特的操守、随物而动,没有独立性。

    (4)有待:有条件,有依赖。

    (5)吾,影子。所待:所依赖的东西。又有待:指影子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

    (6)蛇蚹(fù):蛇腹下的鳞皮。蜩翼:蝉翅膀。

    [译文]

    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过去你行走,现在你又停下;过去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为什么你不能独立的操持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依赖条件才这佯的呀!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呀!我依赖蛇腹下的鳞皮和蝉的翅膀才这样的吗?我怎能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怎能知道为什么不会是这样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1),栩栩然蝴蝶也(2),自喻适志与(3)!不知周也(4)。俄然觉(5),则蘧蘧然周也(6)。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7)。

    [注释]

    (1)昔:过去。

    (2)栩栩(xǔ)然:蝴蝶飞舞自得的样子。

    (3)喻:通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

    (4)不知周也: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5)俄:顷刻。

    (6)蘧蘧(qú)然:惊喜的样子。《大宗师》有“蘧然觉”,亦作惊喜解。

    (7)物化:万物融合为一。

    [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为蝴蝶,栩栩如生飞舞自得的蝴蝶,自己为适合心意而感到愉快。竟然忘掉自己是庄周了。倾刻间觉醒了,就惊喜的意识到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周呢?庄周和蝴蝶毕竟是有区别的。这种物我的变化就叫做物化。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