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0节厚诬他人是不道德的(2/2)

    既然欧阳健对抄本的避讳字看得那么重要,为什么不敢谈谈己卯、庚辰本中的避讳呢?从他文章的引语看,他是读过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详谈这方面问题的文章的。1975年,吴、冯两位在这两个本子中发现了多处避讳的“”字和“”字,从而确定了己卯本(一般认为不如说成“己卯本的底本”更稳妥些)是怡亲王府的抄本,是怡亲王弘晓(允祥之子)组织人力进行过录的本子。这从雍正要曹完全听从怡亲王允祥看管的两家特殊关系看,是完全可信的。吴、冯二位为证实此事,还核对了钤有“怡亲王宝”等几种图章的原抄本《怡府书目》中对这两个字的写法,发现避讳与己卯本完全一样。这有力的内证足以说明“民国之后制造”己卯、庚辰本云云,纯属极端荒谬的无稽之谈。不必说为迎合胡适考证需要的书贾绝对无法制造出来,除去当时深谙怡亲王与曹家关系的圈内知情人外,即便是清末之前的任何考据家也决计想不到这一层关系上去的。

    欧阳健还把戚序本(有正本,实则指其底本)等一批明明在程甲本之前的脂本,都颠倒说成在程甲、程乙之后。所举理由是序写得早,不等于本子也早;今存的本子上有批语,而作序时是没有的,都还是“白文本”。(真能别出心裁!)何以见得呢?他说:一、“戚序只回答了‘未窥全豹’即八十回的问题,而没有回答批语的问题。”舒序本、甲辰本的序中也“同样未说到批语的事”。可见批语都是后来加上去的。二、“假如上述批语确实写于乾隆年间,那么在弥漫浸淫于‘乾嘉学风’的整个清代,是没有理由不把这些关涉作品作者考证大事的批语弃置不顾的。”

    前人写书序与今天出版书写“前言”或“出版说明”往往面面俱到不同,一般都很简短,集中地只谈书本身的价值、影响。如果书只有半部,那自然要交代;或者以往只有半部,现在忽成“全璧”,那当然更会作为主要内容来谈。至于评点,若非专刻(抄)某家的,又说不清究竟是以前推评的,即使编入了,也肯定不会谈到(当然,这里也还有对评语价值的认识问题);要提到也不在序中说,如甲辰本只在第十九回的总评中说到“原本评注过多,未免旁杂,反扰正文,今删去……”,程乙本只在“引言”中说到(与“序”性质不同,都谈具体问题)“但创始印刷,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因而序中未说到批语事,根本不能证明就是白文本。相反的,从甲辰本总评、程乙本引言所述看,倒可推知以前的抄本多数是带有评语的,而不是白文本。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