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另一面,同年的十一月,福彭即作了协办,总理事务,次年即乾隆改元(1736),傅鼐署兵部尚书,授刑部尚书并兼兵部尚书;福彭为正白旗满洲都统;又次年,傅鼐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蓝旗满洲都统……:两个人都是乾隆加以重用的人物,而福彭正是该管曹家的最高长官,他既和曹家是至亲,要说他对曹家的困境一无所助,那恐怕是极反常情的不太可能的异事。此外,我个人还认为,曹家前此可能有一个女儿被选入宫中(包衣少女必须送选,妃嫔中多有包衣人(注:如康熙之荣妃、成妃、良妃,雍正之康贵妃、谦妃,乾隆之孝仪后、淑嘉皇贵妃、愉妃、瑞贵人等,皆包衣籍。她们进宫,有"藩邸格格""常在"等名目,等级较低、早死而无生育的,不载官书。按"答应""常在"等名目,也是清宫内沿袭明宫的制度,如《野史无文》说:"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这些宫女都可依次升级。)),作了宝亲王的某种等级的妾侍之类,宝亲王成为乾隆皇帝以后,曹家也就挨上了"皇亲国戚"的边儿(注:香山张永海老人听先世传说:"曹家是皇室的'内亲'关系。"乾隆人舒坤批《随园诗话》言《红楼梦》"内有皇后,外有王妃"(按见于六十三回)。"王妃"与"皇妃"非一。小说所写归省仪注,绝非"王妃"所能有。又脂批有"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此语犹在耳(按指贾政"得征凤鸾之瑞"语)。"等文(俱见庚辰本夹行朱批)。可见省亲一回是由素材、原型而作艺术加工。有人竟以曹寅时代长女嫁讷尔苏为平郡王妃之人之事来比附"元春"的原型,实在是不懂历史制度的一种主观牵合。又书中所写场面与康熙南巡驻织造署的场面仪注亦无一毫相似点,二者实如风马牛之不相及,绝不能指为借写南巡往事。盖自曹頫以下,并未有真正及见南巡"盛况"之人。),《红楼梦》里写"元春""皇妃"归省的情节,大约就是受了这件事的启发而用艺术加工和夸张的手法写成的。
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使我们看得出,曹家的败落并不是从雍正六年就直线发展下来的,他家在新皇帝嗣位的政局下又曾稍稍"中兴",至少达到了恢复"小康"局面的地位。那时曹雪芹大约正是十三岁左右。
如果不是这样,换言之,如果曹雪芹真个是从五六岁上就遇上抄家,由此一败涂地,穷困异常,那就很难想象他可能写出前八十回的《红楼梦》,因为他太缺乏那种现实生活基础了。胡适早年考证《红楼梦》时硬要曹雪芹"早生"若干年,为了"赶上"曹寅时代的"繁华"(他以为非如此作不出《红楼梦》),正是由于他不知道我们今天已然了解的这些情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