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盛世之中,有头脑的人,或者说"有识之士"当时就感到"殆将有变"。这种变,大约在包世臣说来不过还是只指那些揭竿而起的"暴乱"而言;然而"民气"既"鬱",必然会包括着思想的问题。我们为了理解曹雪芹,特别注意的倒是侧重在这后一点,在这个即将有变的时代,伟大的文学家--首先是思想家的曹雪芹,他的感受不会反而不如包世臣这一类型的文士。
非常负惭抱憾的是,我对围绕着曹雪芹的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并无任何知识,因为这只靠"查"史书是查不到的,需要自作专门的刻苦的研究,而我没有能力去作。同样,围绕着《红楼梦》的那一时代的通俗文学(小说、剧本、民歌俗曲……)的情况,也是基本无知。因此,我无力在这一方面进行"鸟瞰",并加介绍,而这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仍然只能查"历史年表",看到的是:在曹雪芹卒后的二十八年,乾隆作成他的《御制十全(武功)记》,而此记作成的第四年,自湖北开始、后来遍及数省的白莲教也就正式起来了.
"乾隆盛世",是看似极盛而潜伏着"有变"的危机的由盛至衰的转捩点。这种时代的征兆气机,敏感的伟大文学巨人曹雪芹好像是感到了。这正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