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说是“笙”,但漏洞不少,这最后两句,实在有些风牛马不相及。有的说是“围棋”,因棋子是佳木“檀”、“梓”所镂锲,下棋你围一层我围一层,“风雨”喻为搏战时的氛围,但最后一句却扣不上去,终觉牵强附会。有的说是“松球”,松球恰如诗中所言,精雕细镂,确非人力所成,不仅如此,风雨来时,它是不会发出梵铃一样的响声的;并引申说,书中的灯谜酒令无不暗示人物的未来,预示情节的发展:薛宝钗虽如松球八面玲珑,层层设谋,处处精细,但无非是“半天风雨”下的牺牲品,虽成佳配,但贾宝玉悬崖撒手当和尚去了,也不知出家在何方,落得自己像松球一样干枯而死。
粗粗看来,很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又有问题了。首先是松球并不是常见的近在身边的东西,对于这些生在深闺大户的人物,松球是比较生疏的,定然“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薛宝钗一心要讨老祖宗的欢心,不会以此来作为谜底。其次,薛宝钗日思夜想,就是怎么成就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怎么会想到在诗谜中预示宝玉将遁入空门,自己将独守空闺,青春老死呢?这就差强人意了。第三,松球虽有层层叠叠,而非“镂檀锲梓”,亦并不“八面玲珑”。
有一说倒是有些见地,即谜底是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通灵宝玉”。
可惜分析得过于匆促,我便加以发挥,其理由是:一,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确实是个“浅近的物儿”,贾府上下无人不晓。二,贾母最钟爱的是宝玉,用他的“通灵宝玉”作谜底,最能讨她的欢心,这看出宝钗的用心良苦。三,“通灵宝玉”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被缩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上面镌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等字样,还有“五色花纹缠护”(第8回),这“一层层”的镂锲,确非“良工堆砌”而成。四,宝钗亦有一个“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两面共刻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后,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第8回)因此,宝钗所有的心思都在这“金玉良缘”上,她相信她和宝玉的婚姻是天意所指,不是靠“良工堆砌”而成,这“通灵宝玉”拿来设谜,正曲折地透露出她的渴求和希冀,是很顺理成章的。五,但她并非没有担忧,宝玉深爱黛玉,她心里是明白的,这横来的“半天风雨”,总是动摇着这“金玉良缘”,或者说黛玉的存在,使她的心头总是“风雨”交并,坐卧不安,担心这段好姻缘失去。而这八个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第8回),且与“通灵宝玉”上的字恰成“一对”,这不是命中注定么?可惜这个和尚不知在何处——“何曾闻得梵铃声”?反过来说,要是这个和尚总在身边,证实他们确系前生命定的“一对”该有多好!
宝钗出完这个诗谜,接下来宝玉和黛玉各作了一个,然后薛宝琴作了十首灯谜诗,最后两首为《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谜面歌颂了红娘成就了张生和莺莺的自由恋爱婚姻,以及柳梦梅和杜丽娘坚贞不渝的生死之恋,便首先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因为她认为这是大违礼法的,在内心她是赞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更相信“金玉良缘”乃上苍所赐,所以才说“后两首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第51回)。黛玉岂肯苟同,便予以反驳。从宝钗此时此地的心理反应,亦可作为她制作诗谜动机的一个反证。她念念
不忘的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那是与她身上的佩物成为“一对”的“浅近的物儿”,拿它来作谜底,既合了“老太太的意思”,又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应,岂不两全其美?!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