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忆-邓云乡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四十四 “后四十回”讨论会
    怡红院第一阶段的戏拍完之后,摄像机移到稻香村拍摄,主要拍小红传话的戏,事见原书第二十七回。稻香村按照曹雪芹描写:应该是“忽见青山斜阻”、“一带黄泥墙”、“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分畦列亩,佳疏菜花,一望无际”等等。但北京大观园的稻香村,以上这些,都未体现,显得太单薄了。而且设计构思不明显,未到院门,先在角上一个亭子,绿柱茅草顶,便有些不伦不类,莫明其妙。如在此建一井台,装上谁护,茅亭低些,用带树皮的圆木作柱子,可能会好些。

    这个“亭子”在电视“试才题对额”时,也出现了。按书中所写,贾政在此还发了两句议论。景物不能烘托剧情,似乎为作戏而说话,影响演员表演,太遗憾了。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中,以稻香村建筑最不够理想。过两年,树木长起来,风光可能好些,但僻处一隅,恐怕总难展现曹雪芹所描绘的意境。

    剧组集中在稻香村拍戏时。我却因另外的任务,离开了两三天。一是连着开了两天会,研究后四十回的剧本im是接待了几位专家,参观了拍戏的现场和大观园;三是去了一天正定,看了“荣国府”的工程,回来还参加了一次来今雨轩招待日本客人的“红楼宴”。

    这里先说几句研究后四十口剧本会议情况。后四十回改编为电视剧本,是周岭同志执笔的。没有按照高鸡所续四十回改编;而是根据前八十四种种暗示、“脂砚斋”批语、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成果,另起炉灶,作了种种设想改编的。其突出的意图,就是使“红楼”故事的结局,成为一个彻底“好了”的悲剧。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危险的尝试,是要冒很大危险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