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作品赏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o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