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评价,就与流行的评价有着不同的看法。
至今记忆犹新:1983年6月10日,我在大连黑石礁宾馆主持召开第一届明清小说研讨会,与会的名家学者40余人,白天开会,晚饭后自由交流。
长夜无眠,我和一位颇有名气的红学家促膝谈心。当谈到《红楼梦》时,我问他: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他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突然,看我一眼,反问道:“你说呢?”
“我说,曹雪芹可能有过贾府那样的生活,也可能有过贾宝玉那样的经历。”
“你不是反对‘自传’说吗?”
“是的,我不认为《红楼梦》是什么人的自传。我是说,曹雪芹是怀着悔恨和自惭的心情,总结那个国公府败落的教训。”
“有意思,说说看。”他鼓励我说下去。
“你看,开篇述石头,无力补天,是慨叹他自己,没办法挽救那将倾的大厦;于是就流着‘一把辛酸泪’,述说着《红楼梦》的故事,目的是‘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模样’。”
“‘此儿’指的是谁?”他很敏感,似乎意识到我和他有着不同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