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开始,陈维昭就致力于红学史的研究,最近他的百万字红学史著作《红学通史》,得到不少好评。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到了当下正热的“刘心武现象”。
撰稿/罗栀子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如果废太子能摆脱厄运,当上皇帝,她就是一个公主,贾家因为这种潜在的政治资本,冒险收留了“秦可卿”,并隐瞒其身世。而贾元春原型是曹家当选王妃的一位女性,并且曾将“秦可卿”身世秘密向康熙告发,造成这位落魄公主之死。
这就是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所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一系列“秦学”著作的一个重要研究结果。红学界一些专家对他的红学研究提出尖锐批评。红学家胡文彬认为他的研究全凭想象瞎猜,没一项能拿出证据;在最近一期《艺术评论》上,蔡义江、孙玉明、张书才、吴祚来等红学专家、清史专家撰文或接受采访表示,刘心武的研究比以往的索隐派走得更远,有生编硬造之嫌,不符合学术规范,甚至有人将其“秦学”讥为“红外学”,认为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为此,记者采访了《红学通史》作者陈维昭先生。
“红学”小说
记者:您怎么看待刘心武的红学研究?
陈维昭:刘心武的书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借助红学、借助探佚学的成果来写小说,捕捉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新的生长点,与其说他在做学术研究,不如说是用学术来写小说。他的“秦学”在学术界也没有得到承认。
记者:那为何刘心武的研究广受欢迎?
陈维昭:在红学史上,探佚红学与索隐红学的每一次出现,基本上都是“大受群众欢迎”的。刘心武用的是探佚学、索隐派的方法。想象,是探佚研究和索隐红学推出结论的不可或缺的心理方法。由于想象的大量运用,探佚研究和索隐红学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学性、可读性,都可以获得“文采风流”的撰述效果,因而它们都拥有比其他红学分支广泛得多的读者群。而且,探佚红学与索隐红学一样,有着一个游戏机制,这个游戏机制是它们得以存在、展开、对话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游戏,参与其中的人必须遵守规则,一旦遵循游戏规则,就可以发现游戏的其乐无穷;但是,游戏规则本身是不用经过科学性的鉴定的。要求探佚红学、索隐红学遵守“科学性”原则,就像要求游戏规则必须符合科学性一样,对方反而会觉得你缺乏情趣、缺乏幽默感。
“红学热”泡沫成分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红学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