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误读了红楼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索隐考释秦可卿(7)
    秦氏遗嘱中的“树倒猢狲散”这句话,实际上是个谜语,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点明崇祯和明朝灭亡的时间。此谜的谜目,是中国传统的干支文化,说的是干支纪年。这谜面中有树,即木,为天干甲;有猢狲,即猴,为地支申;合为甲申,即崇祯自杀明朝灭亡的年代。“树倒猢狲散”,不但标明了纪年,而且还指明了事件,明朝亡在朱家木字辈手中。“树倒”,指崇祯之死和明朝之亡;“猢狲散”指栖息明朝这棵树上的臣民之离散。这句话,恰好是秦氏临别赠凤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两句话的前文。“三春去后”句进一步指明了崇祯死于三月。“各自须寻各自门”说的就是“猢狲散”。脂批批道: “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按: 此处的计年如果从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开始计算,三十五年后当是己未年(1679年)三月十九日后,即康熙十八年]

    秦氏所说的遗嘱,颇合史学家对明朝灭亡的定论: 君非亡国之君,天灾才是亡国的真正原因,故亡明者,天也。书中借秦氏之口写道: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又说兴旺之时“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对此蒙府本侧批说: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己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

    反复强调了“天命”之不可违。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推背图》式的命运画、诗和曲的故事设计,其原型可能来自明末清初的宫廷秘闻。明末清初李逊撰辑的《三朝野纪》(现更名为《崇祯朝野纪》)记载了当时所传的这则秘闻:

    (崇祯)十七年正月……宫中向有密室,累朝不开。至是,上忽欲开视,大璫因谏止不听,开进见空屋三间,中惟小红箱一只,启而视之则有小昼三轴。其一画文武百官,俱手执朝冠、披发乱走状。上曰: 此殆言官多法乱耶!其一画兵将倒戈、弃甲、穷民负襁奔逃状。上曰: 此是军民背叛耶!其第三轴则止画有一人,短衣跣足,披发中悬,则俨然御容也。群璫相顾失色,上为怃然而出。

    这里的“上”,指的是崇祯。崇祯开密室领诸人观命运图画、且释其画意这个情节,对应着第五回秦可卿的幻身警幻引宝玉观“薄命诗画册”这个梦境,二者恰成镜像。

    对于秦氏这个崇祯之象征人物,脂砚斋有很多批语,显然是对她(他)深有感触,不能自已,批了又批。甲戌本在秦可卿死亡这回回前作眉批说: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又在回后作批语道: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庚辰本在此回回前作批道: “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又在回后作批道: “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