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活说红楼梦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本体性(1)(2/2)

    《红楼梦》里有一种宿命论和报应论,这是中国人最普通的对命运的两种感受。这两种感受是并存的,又是对立的。宿命论认为盛极则衰,荣尽则辱,水满则溢,一切都是命,没有道理。贾家被册封,元妃省亲等等,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忽然又出事了,被抄家了,这是命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所谓气数已尽。与此同时又有报应论。就是说每一件坏事都有它的结果,所以贾家的衰败也并不是无迹可求。锦衣卫查抄荣国府的时候,说的那些问题,大部分都和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有关。另外,管理混乱、道德败坏、仗势欺人、逼出人命……什么石呆子的扇子,多浑虫等等,各种低级下流的事情贾府里都有。所以《红楼梦》里既有宿命论,又有报应论,既有宿命感,又有罪恶感。说《红楼梦》有本体性,就是说它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它写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从情感上来说,甚至于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酸甜苦辣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的过程。在《红楼梦》里,大荤大素,大文大白,大粗大细都有。

    那么,为什么说《红楼梦》好像人生的本体一样,好像是宇宙的本体一样呢?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本体先于方法,本体产生方法,本体先于价值,本体产生价值。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教化传统,所谓不关风化题,纵好也枉然。在道德上,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分得是非常清楚的。《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急于作先验的价值判断,比较缺少二元对立的色彩,而更多的,是让你知道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种地位,这样一批人,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令人叹惜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窝囊无用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卑劣下作之处在什么地方。《红楼梦》是本体在前,在方法之前,在价值之前,本体先于方法。

    所以我有一种说法,我认为《红楼梦》有一种耐方法论性。文学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流派,用这些方法、这些流派分析《红楼梦》都有收获,都行。什么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甚至历史写实主义,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红楼梦》,现在还是非常有成就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