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前佛老”的情思,所谓通向道禅的契机,这还只是个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出发,其走向仍然是不确定的。同样的人生短暂、青春几何——“明媚鲜妍能几时”的叹息,也可以得出珍惜生命,建功立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结论。同样对“浮生若梦”的叹息,甚至也可以得出“何不轰轰烈烈地‘梦’他一次——唯一的一次”的结论。连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不也是这样开头的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已……
那么,贾宝玉的悲哀就不能仅仅从人生人性的普泛感受中找原因,还要或者更要从他的社会性中找原因。
第一,宝玉的社会地位、在家族中的地位实际是十分软弱的。不错,他处于各方宠爱的中心,处于要月亮也要替他去摘的状况,但这里,宠、势与权三者是分离的。从势即地位来说,坐在宝塔顶上的是贾母,然后有贾赦与贾政,贾赦为长,但失宠。贾政及其妻王夫人便显得说话更有分量。从权来说,日常情况下贾府的管理权包揽在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是被贾母贾政王夫人授权并从而使贾赦邢夫人也不得不认可来管理家政的。至于贾宝玉,除了被供养被服务被娇惯当然也被指望被教育以外他其实是什么事也管不了,他的话是从来不做数的。在一些小事情上,如茉莉粉玫瑰露(第六十回)事件中,宝玉或可以帮丫环们打打掩护,起一点他所喜爱的女孩子们的保护伞的作用。一动真格的,如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王夫人盛怒、邢夫人插手泄愤、逐司棋、逐晴雯、逐入画之时,贾宝玉是连一个屁也不敢放不能放,叫做“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第七十七回)。此前金钏和他说一句真真的“顽话”,就被逼跳井,贾宝玉也是一句微词也不敢有的。他在金钏的祭日扯谎去水仙庵“不了情撮土为香”(第四十三回),去追情祭奠亡人以及婆婆妈妈地哄金钏的妹妹玉钏尝一口莲子羹之属,也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自欺欺人,不过略微取得一点心理上的平衡而已。在这一类举动上,宝玉甚至也许能使读者联想到他的另一伟大同胞阿q先生。在贾府的矛盾重重、明争暗斗之中,贾宝玉享受着置身局外的逍遥,却也咀嚼着事事受制于人、不但做不成任何事连建议权发言权也没有的寂寞与孤独。封建家族要他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消极的角色,他的人生观又如何积极得起来呢?
第二,宝玉面对的是封建正统、封建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的截然分离。堂堂荣宁二公的名门之后,口口声声的“天恩祖德”“今上”,实际上哪里有一丝一毫的真正的“朝乾夕惕”(贾政语,第十八回)、仁义道德、修齐治平的气味?除了贾政发几句于事无补的空论外,还哪有什么人去认真宣讲、身体力行封建正统道德四书五经的大道理?在宝玉的言论中,最富异端色彩的当属他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批评。文死谏、武死战,这本来是以死相许的不容怀疑的忠烈刚正名节,偏偏被宝玉批评了个体无完肤,他说:
……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那文官……念两句书汙在心里……浊气一涌……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宝玉批得十分大胆,因为他太岁头上动土,竟敢把大义凛然的文武之死说得一钱不值。他批得又十分聪明,因为他是以更加维护“受命于天”的朝廷的角度来批这文武之死的。这像是用极封建来批封建。这段议论的出现有些突兀,前此并无这方面的思想踪迹与思想或情节的铺垫,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是《红楼梦》作者假宝玉之口发了相当老辣(比宝玉的议论更成熟也更“狡猾”)的议论。但是设想宝玉到处看到了封建正统道德观念与腐烂下流的封建望族实际生活的分离,使他转而根本不相信所有冠冕堂皇的一套,转而更清醒地看到冠冕堂皇的说法下面掩盖着的不负责任、矫情与私心,也是完全可以讲得通的。试看“造衅开端实在宁”,“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宁国府,过年节时宗祠里隆重行礼,不但“贾氏宗祠”四字是衍圣公即孔子的后人题写的,而且对联都是如此堂皇: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