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2/2)
    注意到“玉带林”这个文化基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因为在林黛玉身上这种“玉带林”现象继续存在。换句话说,在前八十回中,“玉”继续扮演着“带”动“林”的角色。这种带动情形几乎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二十三回二人共读《西厢记》。是贾宝玉通过茗烟从外面弄来的书里有《西厢记》和《牡丹亭》,黛玉读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结果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回行酒令时,一不小心张嘴就来了两句,“犯了错误”,被薛宝钗当场发现。事后宝钗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虚实结合,对黛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如果黛玉没有读过,就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根子就是宝玉弄来了这些书,影响了黛玉。黛玉之所以从不对宝玉说“混账话”,不仅仅是理解他,首先是受到宝玉进步观念的影响与感染,所以才不说,因此才能得到宝玉的“深敬”。

    “玉带林”暗示与体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主动与被带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当然,黛玉这种被带动的“带”不是消极的,更不是不情愿的。被带动与被动的这个本质区别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而这是绛珠小草成人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来小草是完全被动地靠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但是修成女体之后,就“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些都是绛珠仙子的主动行为。进一步就发展为主动追随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子并不是神瑛侍者要求她下凡而去的,也不是警幻仙子的意思。相反,警幻并没有鼓励她下凡的意思,还说,神瑛侍者已经挂号下凡,“(你那)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但是绛珠却说,“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个“既……也……”句式,生动地表明了绛珠的行为虽然受到神瑛的影响,却是她自己的一种主动行为。她的下凡和还泪都是自己主动的,而不是神瑛或警幻要求的。这是林黛玉性格中主动性的文化基因。元春省亲时,黛玉没有机会“大展奇才”,是元春给宝玉任务超重,宝玉几乎完不成了,于是黛玉才有机会充当枪手作弊,写出了宝玉四首诗中最出色的一首。但这个行动本身不是宝玉要求她帮忙,而是黛玉主动的。还拿共读《西厢记》来说,不是贾宝玉觉得此书绝佳而介绍给林黛玉读的,而是黛玉发现宝玉在园子里而不是屋里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觉得奇怪,追问他,迫使宝玉老老实实坦白交代出来的。

    这段文字不长,很有意思:当时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细细展读,黛玉问他“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意思是老实交代,从宽处理)。’”于是宝玉只好拿了出来,两人共读,成为《红楼梦》的一段佳话,几乎所有有关《红楼梦》的绘画,无不有“宝黛共读《西厢》”这一幅,成为《红楼梦》的标志性画面。我们尤其要注意黛玉说的那句话,“你又在我跟前弄鬼”,一个“又”字就可见宝玉不是初犯,而是屡犯;黛玉也不是第一次发现他类似的“违规”行为,并且逮个正着,而是多次被她逮着,不过她总是给予了理解和支持。故而宝玉才说:“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黛玉在一些问题上的进步理念与行为虽然受到宝玉的影响与带动,但她对宝玉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主动行为上的。这种志同道合具有各自的主动因素在内。黛玉的这种主动性和宝钗的被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生命意识到性格习惯,都显示出这一重要区别。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