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秦可卿符合贾府择媳标准(2/2)
    假定有一个婴儿被父母遗弃在路旁,有人捡到并将他养大成人。捡到这个弃婴的也许是农民或者工人,也许是教师或者医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别人只会按照他家长的身份、职业来确定其出身,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或者工人家庭、教师家庭、医生家庭,决不会说这个孩子出身是“路旁”,不会说这个孩子是“野婴”,更不会说是“野种”,那是骂人的话,这是显而易见的。秦可卿出身的确定,同样是这个道理,不是按照她是否曾经在养生堂呆过,而是看她在谁家长大。

    我们首先来看看,秦可卿多大时候被秦业从养生堂抱回家的?

    第八回写道:“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我们来推算一下:既然现在秦业年近七十,那么应当是六十八或六十九岁,绝对不会小于六十七岁。而他是在抱来秦可卿之后年已五旬以上才得的秦钟。很明显,秦业的岁数减去秦钟的岁数,就应当和秦可卿被抱来的时间十分接近。那么应当是什么时候呢?

    我们来看看秦钟的岁数。第五回秦可卿说过,她弟弟和贾宝玉同年,所以应当也是十二三岁。这样六十七至六十九减去十二三,如果我们取中,那么秦业应当在五十五岁左右才得的秦钟。从上面那段话尤其是“那秦业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的语气来看,也应当是秦可卿被抱养好几年之后才得的秦钟。秦可卿死的时候多大岁数呢?十三回交代贾蓉二十岁,因此秦可卿死时应当是十七至二十岁。她的岁数不可能比贾蓉大。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的字眼“抱”,而不是“领”。也就是说,秦业将她从养生堂抱回家时,她可能是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不会超过一周岁。如果秦可卿已经好几岁了,那就不叫“抱”养而叫“领养”,领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回来。所以秦可卿虽然在养生堂呆过,但时间极短,她是在秦业家而不是在养生堂长大的。讨论秦可卿的出身要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养生堂对秦可卿的成长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影响。秦可卿的出身应该是为官作宦的秦业家。至于为什么她的亲生父母将她送到养生堂,也许家里太穷养不起,也许是私生子,这个没有关系。

    至于说秦业后来却又生了儿子秦钟,证明他有生育能力,怎么自己不想法生一个,倒去养生堂抱了一儿一女,似乎有些说不通,因此就推断秦可卿一定有神秘背景。其实秦业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生活中由于结婚后久不生育,抱养了孩子,后来自己又生,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在封建社会可以纳妾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出现。我有个朋友结婚十几年没有生育,结果从福利院(相当于从前的养生堂)抱了一个。谁知第二年夫人就怀孕了,接着生了一个儿子。大家都说他们是铁树开花。还说,怪不得民间有个说法:抱来的孩子能给人招来自己生孩子。大概秦业等不及了,抱了两个,结果没有想到续弦的夫人或者妾生了个儿子。所以这和秦可卿的出身没有内在联系。

    第二,是秦可卿出身不算寒微,她在秦业家受到良好教育。

    有读者认为秦可卿“出身寒微”,因为她父亲秦业只是个营缮司郎中,是个很小的官,所以秦可卿根本不可能成为宁国府重孙媳妇。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探讨一下秦可卿的出身是不是寒微的问题。

    红研所校注本第八回在关于“秦业现任营缮郎”一句下有一条注释:“营缮郎——官名,明清时工部有营缮司,设郎中、员外郎等职。”按说这个注释已经可以证明秦业不是很小的官了。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局长,这还是很小的官?

    现在我们根据《清史稿·职官志》来仔细看看:工部下设营缮等四个司,营缮司“掌营建工作,凡坛庙、宫(殿)府(敕建府第)、城郭、仓库、廨宇(官吏办公的地方)、营房,鸠(纠合,纠集)工会材(决定用多少人工和材料,让谁去承办),并典领工籍(掌管用工情况,因为和工程费用有关),勾检木税、苇税(管理木材、芦苇——苇箔等建筑材料的税收)”。营缮司除相当于司局长的郎中(正五品)和副司局长的员外郎(从五品)各数人外,下面还有一些主事、笔帖式之类的官。曹雪芹在那个文字狱特别恐怖的乾隆年间写《红楼梦》时为了避祸,故意模糊朝代纪年,所以往往杂用不同朝代的官职,这个营膳郎就不见于记载。所以秦业有可能是郎中或员外郎,也可能比这司局级要略低些。从主事六品和“学习行走者(见习官员)有额外司员、七品小京官”来看,这个营缮郎至少是个六品官,绝对不会小于七品,起码相当于处长。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说到,贾政一开始就是皇帝“额外赐了”“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先已升了员外郎了”。所以秦业与贾政同朝为官。这就是与贾府“瓜葛”的由来。和贾府相比,秦可卿家的门第虽然不算显赫,不过也是官宦之家,有可能是郎中或员外郎,总之比县太爷要大,不算寒微。

    至于秦业的名字,脂批有“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这是曹雪芹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故事作了重大修改后留下的痕迹。我们对这个人物要从他在文本中的表现来看,而现在的文本秦业已经与“孽”无关了。

    有读者认为,秦可卿如果真的只是秦业的女儿,那么她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一定会有自卑心理;既然她生活得很自在,那么她一定是因为出身比贾府更加高贵。首先,出身与自卑心理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就很值得怀疑。再说,这种猜测又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秦可卿出身真那么高贵,一直因此而活得自由自在,她怎么会突然之间心理压力这么大,弄到最后被迫自杀?

    还有读者怀疑,人们对秦可卿的普遍好感似乎也有些不可思议,尤其是尤氏对秦可卿的评价之高,似乎不正常。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秦可卿出身官宦之家,并不寒微,她没有必要自卑。经过曹雪芹修改后的秦可卿,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很有教养,近乎完美的少妇。这种近乎完美特别明显地体现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三个秦可卿形象中的第二个身上,就是贾宝玉在梦中见到的那个。这就是为什么她长得既有点像黛玉又有点像宝钗、乳名兼美字可卿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秦可卿名字的谐音不是“情可轻”,不是轻视的“轻”。“兼美”嘛,至少兼有黛玉和宝钗两个杰出少女的优点,曹雪芹怎么会轻视她呢?所以“可卿”是“可爱而亲切的女人”,“卿”是“亲近、亲切、亲热、亲爱、亲密”的那个“亲”。

    从秦可卿在贾府上上下下都得到好评来看,她在秦业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凭什么这么说?这要从秦业这个营缮郎的官说起。因为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

    营缮司管的全都是朝廷的大工程。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全都是动用国家财政的大投资。这些工程从材料采购、施工到验收,都要由营缮司的主事、员外郎、郎中等中下级官员具体督办,最后才由侍郎、尚书甚至更加高级的官员们层层验收。咱们只要看看《红楼梦》十六回贾蔷受命去苏州买小戏子出发前的情况就行了。贾琏说:“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舞弊、贪污的机会)的。”果然,贾蔷问贾琏:“要什么东西?顺便织来孝敬。”贾蓉也悄悄问王熙凤,要什么东西,开个单子让贾蔷去照办。二十四回贾芸从倪二那里借了十五两多一点银子买了东西孝敬王熙凤,加上花言巧语,谋了个种树种花的小差事,比贾蔷的那个差远了,但是也还领了二百两银子。后来拿五十两去买树,估计买花和人工,顶多再有一百两就足够了。除了还倪二的十五两多点,贾芸少说也能够落个三四十两。秦业在营缮司管工程,这工程让谁干,不让谁干;同样质量的料,用谁家的,等等,这中间名堂很多。所以营缮郎官虽不很大,却是个油水颇丰的肥缺。在那个极度的乾隆年间(我们只要想想乾隆最喜欢的和珅就行了,和珅贪污的钱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亿到一万多亿元人民币),贪污受贿成风。但是看来秦业比较清廉。第八回写到,由于“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为儿子的终身大事(去贾府家塾读书),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见面礼)”;而且礼数十分周到,“亲自带了秦钟,来(贾)代儒家拜见了”。由此可见秦业是个清官,很有教养。所以不能从秦业为二十四两银子发愁就认为他是个很小的官,从而得出秦可卿出身寒微的结论。

    不过曹雪芹在十六回的叙述乍一看似乎有点矛盾:当时秦业已经死了,秦钟临终前还“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三四千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可以买好几个院子呢。不过对于已经年近七十在官府几十年的营缮郎来说,有这些积蓄也仍然可以认为是个清官。因为即使一年只从俸禄中积攒下一百两银子,三十年也有三千两了。问题在于,如果秦业死后还有三四千两银子的话,当初他何至于为了区区二十四两银子“东拼西凑”呢!也许这三四千两银子不是现金,主要是房子和田地。因为从前有钱的人都把买地当作最保险的事。钱容易被抢,地一般抢不走。从第八回对秦业经济状况窘迫的描写来分析,秦业应该是比较清廉的。之所以出现这个矛盾,是因为曹雪芹在原稿中的秦业可能和现在的不大一样,至少要有钱一些。因为原稿中的秦可卿不是个好女人,而这可能与秦业本人不好有关。所以脂批有“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曹雪芹在奉畸笏叟之命修改秦可卿的故事时,把秦业的形象也改得好了。由于《红楼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索多而交叉,因此曹雪芹在修改中留下一些漏洞的痕迹在所难免,类似这样的小毛病,《红楼梦》中还有一些。

    由于秦业是个清官,他对子女教育是会比较严格的。秦可卿死后,“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由此可见秦可卿很有教养,为人和善,人际关系极好。因此前面写到的秦可卿长大以后性格“风流”,不会是轻浮浪荡的意思,应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个“风流”,是能干、出色之意。对照晴雯判词中的“风流灵巧”,也可以肯定这里的“风流”没有淫荡之意。

    第三,秦可卿完全符合贾府择媳标准。

    二十九回张道士在对贾母说起要给贾宝玉提亲时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贾母明确地表示了两条择媳标准:“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模样儿好,性格儿好,这两条秦可卿显然都具备,因此她成为贾蓉之妻是合理的,没有问题的。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虽然张道士的话中已经强调这户人家“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是贾母对所谓“根基家当”毫不在意,根本没有问家里做什么官,是否有钱,可见包括“血统”什么的“根基家当”,确实不是贾府看重的,因而贾母才会对张道士特别指出“根基家当”不重要。我们不能预设一个前提,认为贾府就一定特别看重门第血统,而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贾母的话是最权威的:“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不管……只要……(即)便是……不过……”贾母这个复句表达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

    从张道士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那家人家与贾府显然毫无瓜葛,贾府对他们也毫不了解。而秦业家与贾府起码还有点瓜葛,所以贾家知道秦家有这么个出色的女孩。因此秦可卿成为贾蓉之妻是完全合理的。《红楼梦》中虽然写到贾史王薛四家皆联络有亲,并不意味着必定要门第如此显赫才行。我们如果注意一下,荣府袭爵的贾赦之妻邢夫人,和贾府族长贾珍之妻尤氏都看不出有什么高贵的门第。第五回贾母之所以放心将宝玉交给秦可卿去安排,是因为“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性格儿好)的人,生的袅娜纤巧(也就是模样儿好),行事又温柔和平(也就是性格儿好),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可见贾府老祖宗贾母最看重的确实是模样儿好和性格儿好这两条标准,没有别的。贾府的这个择媳标准广泛地深入人心,上上下下都很清楚。我们在王熙凤、尤氏、邢夫人等评论几个大丫鬟中都可以看到,甚至小厮兴儿在尤二姐谈及尤三姐要不要许配给贾宝玉时,都说:“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来为贾府另立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个二十九回有一段回前总批:“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史)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由此可见,脂批者对贾母关于这两条标准的重视,认为不仅有助于了解择媳标准,而且对于正确解读整部小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有读者问,贾母对张道士说的是不是真心话,是不是一种托词?

    我觉得贾母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如果是托词,那么贾母不说真话一定要有必要性。我们看看存在不存在这种必要性:第一,张道士不是一般人,是当年荣国公(第一代)的替身,辈分比贾母还高,彼此是几十年(应当在五十年以上)的老交情。他“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管理道教事务,负责颁发道士资格证书),又是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贾母对他非常敬重,称他为“老神仙”。第二,张道士看见宝玉越来越像当年的荣国公,“‘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两人都是很激动,很真诚的。第三,张道士主动谈到那位小姐有三大优势:“生的倒也好个模样……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是贾母两次强调的只是前两条,对第三条根基家当并不看重。而且叮嘱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然后强调了模样儿、性格儿两大标准。第四,贾母为什么要在张道士面前不说真话?她想达到什么目的?从文本来看,贾母以“托词”蒙骗张道士,既没有必要,无法理解,也没有文本依据。

    有读者问,是不是由于宁国府三代单传,所以才选了这个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不是,二者不可能有任何联系。因为即使秦可卿果真是什么废太子老亲王之女,也不一定就能够保证她生儿子。有没有生育能力,能不能生儿子,这和女方的家庭出身没有必然关系。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顺便说说为什么“宁国府三代单传”。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第四回的护官符中的小字注释:“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王公之后,共十二房”,“薛公之后……共八房分”。房分就是家族的一支,从小说文本来看,应该是到相当于贾府的文字辈,即第三代。宁荣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如果各一半,三代各十个房分,在当时应该说支庶虽然不算很繁盛,也不算凋零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第三代长子贾敷岁就死了,次子贾敬虽然活着,却成年在城外和道士们胡羼,除了最后他死了发挥了一点作用外——我在本书“十二钗活动的平台”中有分析——这个人物实际上等于不存在。荣国府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情况也类似。虽然贾政有三个儿子,但是老大贾珠已经死了。为什么不是死了,就是老不在家?这是因为,与重要人物是兄弟的人太多就要有他们的戏才行,从而会分散笔墨,所以作家只好让他们“计划生育”,按照作家的需要少“生”几个。

    那么秦可卿在与贾珍的关系中究竟有没有什么责任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