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初(九)(2/2)

    “如此朕就用印。众卿还有什么事情启奏若无事情……”赵昺抓起玉玺轻轻盖在征伐令下角。

    “退朝!”执事太监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恭送陛下!”6秀夫与陈宜中带头二十几个留守大臣同时躬身施礼。

    赵时俊偷眼看了看6秀夫试图从对方面部表情上知道这个看大都督府一向不顺眼的人为什么最近屡屡为大都督府说好话。令他失望的是6秀夫苍老的脸上皱纹纵横掩盖了一切感情的痕迹。

    “这个6书呆只会坏事!”陈宜中心里暗暗骂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下去皇权只会越来越旁落。当皇帝完全成为盖印的泥偶时文天祥篡不篡权还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陈宜中的目光偷偷看向张世杰。她欣慰地看到拥有出入皇宫之权的禁军副统制张世杰正将目光偷偷地看过来。二人的目光在半空相遇点点头不动声色地向一边挪去。

    如果能偷偷觐见陛下取得一道圣旨?陈宜中心中涌起一阵狂喜。

    如果陈丞相支持能重返前线组建江淮军张世杰心中涌起几分期待。

    镇殿将军禁军统领张德在旁边将这一切皆看在了眼中他耸耸肩没说话慢慢地向皇宫外走去。

    “也许平静的日子太长了吧!”张德边走边想。自己的禁军该支持谁呢是文相还是陈相?他们到底谁真正忠于陛下?

    张德心里很迷茫。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没有人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也不敢相信任何肯定的答案。

    如果说华夏复兴时代所有英杰中有谁从始至终都相信文天祥从来没怀疑过他任何命令的正确性无论任何时候都能给其于最大的支持答案里的人数绝对不过三个。

    第一个是萧资自从百丈岭炼钢成功后他就坚信文天祥所做一切都是有远见的。作为文天祥的贴身侍从和得意门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狂热的崇拜。正是这种崇拜感驱使着他在研究之路上一步步走了下去甚至在科技层面上比文天祥所期待的目标走得更远。

    第二人就是完颜靖远文天祥不以其出身女真王族而另眼相待把自己的安危完全交于其手。完颜靖远感丞相知遇之恩所以誓死相报。这种朴素的感情和对政治的完全无知让其无论任何时刻都追随在文天祥身后对他的所有见解从不怀疑。

    至于其他人包括陈龙复所代表的地方势力和邹洬、杜浒、张唐、陈吊眼等人所代表的军方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或多或少与文天祥有些分歧。在个别时刻他们甚至想方设法去影响文天祥试图让他做出极不情愿的决定。(请大家到fhz支持酒徒)

    第三个人从来没反对过文天祥的任何命令也从来没质疑过文天祥的任何决定总是在文天祥最需要的时候给他始料不及支持。甚至默默地站在角落替他修补新政因为不成熟而留出的漏洞。

    这是一个史家有意曲笔淡化但文天祥身边的人都知道的名字。

    她就是陈淑贞。

    “陈淑贞抗元义士许文龙之妻。元军南下朝廷避其锋樱于海上。福建大姓陈、许两家散尽家财慕壮士抗贼兵败族中青壮皆死于索都之手。淑贞于乱军中杀出招旧部于群山之中誓死不降。世人敬之称其为许夫人……”

    自从第一次看到文天祥许夫人就坚信此人可以带领大伙走出困境所以她率领兴宋军给了文天祥无条件的支持。

    这次许夫人给文天祥的支持是整支兴宋军。

    《临时约法》通过后随着内部矛盾的逐渐理顺和军队建设度的加快兴宋军的归宿问题就摆到日程上来。

    对此文天祥曾经很为难。因为不光是兴宋军整个大宋旧地大大小小活跃着尽千支抵抗力量。随着失地的6续收复这些抵抗力量如何对待就成了一个大麻烦。于情这些人曾经与北元誓死抗争破虏军应该承认他们的地位至少要敞开怀抱接纳他们。但是与理破虏军做不到。

    就拿目前与陈吊眼并肩作战的民军领袖镇常山何淑明来说吧他麾下的兵马加一起三万多却有两万以上为老弱妇孺。与破虏军比起来战斗力非常有限军纪败坏。如果破虏军不顾一切接纳他们只会让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后勤补给更加困难。

    但是不接纳他们非但会让天下英雄寒心还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反面甚至推向北元的怀抱。

    关键时刻许夫人给文天祥写了一份条陈。在条陈中许夫人建议将自己的兴宋军去芜存精精锐部分并入破虏军。剩下的分为两部分年龄大按军功大小的给土地和安置费用返乡务农。青壮则以队为单位分散到各地承担起地方保卫和剿灭残匪任务。这样破虏军就可以将力量集中起来毫无后顾之忧地对抗北元。

    条陈送到后整个大都督府为之震惊。陈龙复、曾寰、杜浒、邹洬、吴希奭所有自认为淡薄名利者皆暗叫一声惭愧。

    “咱们必须给许夫人不给陈将军足够的回报否则难以面对天下英雄!”领军出征在即的水师统领杜浒赞叹着说道。空有世家子弟虚名自己的见识居然不如一个女人。她这样一做无疑成为了天下英雄的表率。

    “陈将军淡薄名利恐怕她所求咱们无法给!”吴希奭看了看面色凝重的文天祥悄然地叹道。

    冬至快到了伴着北风有山歌不断从外边传来依稀间调子好似高山流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