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职责(一)
    有宋一朝福州都不是个非常繁华的所在。无论和南边不远处船通六十余国有着“光明之城”美称的商港泉州相比还是与北方物产丰富有着“人间天堂”绰号的临安、苏州相较福州城都显得过于普通过于简陋。甚至连建筑格局颜色和街道宽窄走向都显得有些陈旧局促。

    这一切在两年前的某一天突然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福州城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日破虏军巧计赚城时的情景。就像夏日里的一场雷雨说来就来了根本让人来不及准备。当人们从惊愕中回过神来蒙古人的羊毛大纛已经被踩到了脚下。

    本来大家都以为换了大宋统治不过是换个地方缴税而已。这年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次数多了很多人都已经麻木。只要还能保住自己的脑袋就不愿意管城墙上的事。反正自古官府的唯一职责就是收税从来不曾理睬小民的死活。

    过了几个月有人慢慢现了新官府与原来的不同。衙门里那些公差见了百姓渐渐客气起来不敢再四处勒索。跟在公差屁股后狐假虎威的白员(协警城管)也被裁撤一空其中有几个设局诈人钱财民愤极大的还被判了罪。各级书吏也换了人不再是跟完了大宋又跟着大元那批老官油子代之的是一些因年龄和体质原因退伍的破虏军老兵。给大伙感触最深的还是道路上的变化原来逢门必卡逢桥必堵的厘卡统统不见了踪影。无论行路还是贩货再也不必担心路上被人狠宰一刀。

    至于在儒林和官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的选举对普通百姓来说反而影响不大。大宋百姓向来老实本分除了一些胆子出奇大的“刺头”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当县太老爷的料子。至于那些读了半辈子书只为了谋求高官厚禄的又都不看好福建大都督府的前景。所以福州、建宁、邵武三府第一次让百姓推选官吏基本上就没人出来参选。很多当了县令、府丞的地方名士还是被陈龙复从家中强行拉出来的。并且允许他们在破虏军战败后自行选择守城和投降。

    那些躲在家里不肯出来参选的儒士们很快就现自己错过了凭空而降的一次绝好的出头机会。随着福建大都督府一系列刺激民生的新政实施随着科学院明的民用新技术和新器械的快普及随着新式作坊和新产品的出现破虏军所控制的各府快繁荣起来。特别是福州这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大城眼看着就商旅云集万帆竟至繁华程度已经隐隐有了越苏、杭两州的趋势。

    随着破虏军相继收复了泉、漳二州后作为大都督府的治所大宋政令的中枢福州城的变化更大。破旧的城墙被修茸一新年久失修的道路被拓宽压实个别重要地段还铺上了来自邵武的新产品--水泥。港口内的淤泥被清理干净木架的码头变成了石头和水泥的。码头附近的荒滩和洼地都被平整梳理盖起了方便商人存放货物的货栈。就连城边上供航海者烧香、许愿的妈祖庙也被官府花重金翻盖过。不但重新粉刷的墙壁修补了屋檐、加固了廊柱而且在庙宇外专门开了家航海博物馆将汉唐以来各类船只航海器械还有各式海图做了模型摆在里边供有志航海者参考。

    官府投入资金最大的是夫子庙孔夫子和他的七十二贤者被重新塑了像摆在宽阔的大堂里边。远远走过仿佛有琅琅读书声千年流传。一些先秦典籍、文史孤本也被搜罗出来由名家亲手抄了摹本放在夫子庙内新开的图书馆中与诸般杂学来自阿拉伯的百科典籍一同供感兴趣者翻阅。在夫子庙的临近处还利用没收来的官宅新开了一所占地面积近百余亩的义学分小学和中学两部低龄的孩子可在小学里边读书、识字。年龄稍大的可以就读义学里边的中学部在学习半年基础的数术(数学)之后就可以选择义学里边的商、虞(地矿)、冶、工等科中的一门修身。战乱年代不开科举这些杂学虽然比不得儒学高雅但精通一技足以在城内诸多新兴产业中谋得一席之地不愁读完书后反而地方混饭吃。诸般学业中最正统最需要人仰视的儒学也在义学里开了科由学生们自己选择是否精研。

    有些头脑顽固的老儒们为此还抗议过认为儒学华夏传承的根本其他杂科虽然有一时之用却不能与儒学同列。但义学的资金由大都督府亲自调拨并未要求老儒们捐款。并且文天祥还重金聘请他们前去任教。所以大伙尽管反对声音也大不起来反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家族中有人在新兴产业中获得了收益慢慢觉得义学大门楹梁上文天祥亲笔书写的“有容乃大”四个字看起来不那么扎眼了。

    义学是免费的只要能凭本事考上一切拜师费用全免。官府除了一日三餐供应外每年还供给学子们一套单衣和一套棉衣。针对有心学习但错过了读书年龄的市井百姓还开设了晚课免学费但不提供食品衣物从“人之初性本善”和阿拉伯计数的“1、2、3”学起。

    虽然一切只是开了个头很多有远见的人还是得出了“这是功在千秋的义举”、“凭此足以在世间流名”等诸如此类的结论。有些人甚至认为即便福建大都督府真的如一些反对者认为的那样不过是昙花一现。凭借它两年多来为百姓做的那些事凭借它的图书馆和义学参与其中的人都足以流芳百世。

    随着市井的逐渐繁荣和破虏军在战场上不断胜利一些不甘心投降大元做个四等奴隶心中对大宋又早已绝望的读书人的心思慢慢热络起来把目光集中到了大都督府。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官员聘请幕僚和从吏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一些别出心裁但薪水丰厚的部门如户部预算衙门和海关等还成了人们钻营的热点。

    组织那些新光复地区的官吏选举不再是件轻松的工作。不同于第一次官吏选拔那种门可罗雀的冷清吏部所管辖的选举处如今门庭若织。由于看好破虏军的政治前景有些世家大族开始慢慢把触角伸向了新光复地区。一些新老名士、清流除了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外开始走出院子与百姓接触。一些曾经对新政冷眼相待的人也找上门来拖关系走人情为一个候选资格而折腰。更有一些机灵者不但出钱出力帮助破虏军稳定地方还同时采用开办粥棚降低田租等办法讨好平素从来不正眼看的平头百姓期待他们中哪个祖坟冒烟捞到了投票权能在选举时投自己一票。还有一些心思过于敏捷者甚至在选举前在百姓中散铜钱公然贿选。

    这些人中不乏真心赞同新政想为国出力者。但投机者占了绝大多数。为此身系内政和敌情工作的刘子俊和吏部主事兼泉州太守陈龙复伤透了脑筋。甚至结伴专程跑到福州找文天祥商量对策。让他们惊诧的是一向持身高洁恨透贪官污吏的文天祥却不像他们想象般着急。只是给刘子俊增加了资金和人手让他加大监察力度力争把那些混水摸鱼者剔除掉。

    “丞相这么下去可不是办法?眼下破虏军只占了福建一路和半路广南已经乱到这种地步。如果拿一天光复了大宋全境岂不是更乱。那时候即便我等强力苦撑天下……”刘子俊没继续说下去。他相信自己的潜台词文天祥能听明白。在他的意识里文天祥采取的选举制度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汉代的举孝廉与此差不多。但汉代后来吏治大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大族导致政令不通天下大乱。所以隋唐之后各朝才采用科举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虽然选择人才的面狭窄单一但比起推举制度来无疑公平得多至少寒门学子有了一举成名的机会。

    新政试行的让百姓们推举代表由代表和有军功者从候选人中推举官吏的办法虽然比举孝廉的手段复杂了些但也敌挡不住来自世家大族的力量侵蚀。真的推广到全国到时候不但民间一些有能力者因找不到出头捷径而积怨朝廷上的反对力量也会趁机群起而攻之。这样文天祥等人就相当于把自己摆在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除非靠武力将反对者斩尽杀绝根本没有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余地。

    听完了刘子俊的话文天祥给出明确答复。世家大族和读书人们这么快就转变了对丞相府的态度度有些出乎他的预料。在他的规划中大都督府招募官员却无人应募的状态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眼下北元还站着绝对上风大都督府与行朝的关系也不甚清楚。等破虏军的控制的地域稳定下来与北元真正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与行朝的关系也一一理顺后投机者想参与进来关键位置也被真心为国的先行者占据了一、两个混水摸鱼的投机分子成不了主流败坏不了整个吏制。

    而选举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慢慢循环下去逐渐改进成为新政的强力支撑。

    没相到破虏军控制地区的官员职位这么快就变得热门热到令人为攫取官位不择手段的地步。

    “子俊说得有道理单凭吏部和内政部的检查终归会有疏漏。并且吏部和内政部的官吏也是人监察过程中难免会徇私!”陈龙复见文天祥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以往他并未重视到表面乱像下隐藏的内在危害低声提醒道。

    “恐怕贿赂是在所难免。除了由你和民章(刘子俊的字)多费些心思想些办法一时也没有解决的捷径!”文天祥叹了口气跌坐进椅子中。一瞬间他仿佛失去思考能力。只是静静地坐着听着刘子俊和陈龙复的抱怨。

    刘子俊和陈龙复将新收复地区选举官员时生的丑闻一一列举了出来。二人的结论都是不能任由事态如此展。但提出的解决办法却不尽相同。刘子俊希望废除选举制度重开科举利用北元不准汉人应试的契机争取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而陈龙复的意见却是选举的办法需要改一改最好由官府指定名声和家世好的人做代表免得代表权被百姓滥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