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对峙 (五)(2/2)
    “有道理!”忽必烈点点头赞同董文柄的分析。如果没有北方的叛乱他当然可以调集全部人马把江南各地屠成牧场。但此时面对北方海都等人巨大的压力一个稳定的江南作为后方显然比一个四野无人的江南对朝廷更有利些。至少大都等地的粮食每年还必须从江南征集。在蒙古贵族口中江南的白米显然比北方的黍物(蒙古食品做蒙古炒米的主要原料)咀嚼起来味道更佳。

    “所以万岁可令那些失地流民各归故里。着地方官给其田。给其种子。凡管军将校及故宋贪官有趁社稷交替之机渔夺百姓田庐、产业者着各省官员将掠夺之物归还原主。凡居民开荒自养者或小本行商其田租、商税酌情减免。茶、盐、酒、醋、金、银、铁冶、竹货等课程从实办之不得随意征收。凡故宋繁冗科差圣节上供等名目花样悉除免之……”

    董文柄的语调缓和而郑重提到治国之策他身上又恢复了平日里那种无人能比的自信。“故宋朝廷捐税少但各地官员私下名目甚多。陛下减免之百姓自然念大元而忘大宋。而江南之地雨水过多。适于农渔而不适于牧。此时江南百姓十仅剩其一。陛下鼓励其开荒授其田产每人料可得地数十亩。此乃平头百姓毕生所望也得其地必忘其主。如此数载之后谁还知大宋乎。文贼收买人心之策亦随之败。天下必可大定!”

    在董文柄的记忆里大元朝的确在江南征服之地曾经试行过一段类似的善政。但不久就随着消灭残宋势力目的达到而废弃不理。而现在为了从政治上与文天祥较量必须重提这些怀柔之策。董文柄从流传于民间的报纸和坊间巷里的流言中敏锐地感觉到了文天祥在福建所行的新政给破虏军带来的好处。对付福建新政的办法怀柔好于打压。大元朝疆域广本钱足。跟破虏军比收买人心轻易不会输掉。况且这么做还会在百姓口中为自己这些投靠了北元的儒者留下爱民之名。百年之后论及是非功过至少自己的举动可以说附合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酒徒注:纵观忽必烈一朝随着蒙古、汉、色目三方势力的角逐政策变化很大。同常是一边下旨减税一边将税务“承包”给色目人任其狂敛。矛盾甚多笑话亦甚多。)

    “此外臣请陛下尽早订立江南诸官俸禄和蒙古、探马赤、新附军军饷使文武百官所取皆有凭依。不可在民间随意搜刮!”除了对百姓进行安抚外董文柄还建议对官员行为进行约束并完善各地的官员俸禄。在他眼里刘深和达春等人鱼肉百姓最大的原因还是大元自立国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俸禄标准造成的。蒙古人不知道俸禄之说开始百官的俸禄全凭对民间的掠夺和皇帝赏赐。至元七年长江以北地区的官吏和转运使的官俸才定下来但阿合马麾下为国理财者却不遵从这种制度。而是从上交给国库的收益中进行提成。江南等地官员的薪俸制度更乱完全是谁抢到算谁的。既然朝廷不禁止抢劫军官和士兵自是放开了手去抢。谁对百姓客气了谁是傻瓜。(酒徒注:文中时间为至元十六年春据元史记载至元十八年新附军开始有军饷。至元二十二年蒙元全国才有了统一的俸禄标准)

    “此事可以从长计议这是文策那武策呢?”忽必烈点点头郑重地问道。董文柄的建议不可谓不善。忽必烈能看出来这个策略完全出于公心。如果此策真的执行恐怕那些趁火打劫的南宋降官要把董文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吞并天下真的是依靠那些在马刀前就会抱着头哀哭的平头百姓而不是那些踏在百姓脊背上的英雄么?忽必烈不敢确定!以蒙古族崛起的经验各部落中的英雄起到的作用比百姓大得多。那些南宋投降者虽然无耻毕竟曾经是一国之精英。

    “武策必须以文策相辅佐。眼下北方海都等人蠢蠢欲动。中书(辖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一部分)、陕西、甘肃三行省的兵马不可轻调。陛下欲平江南只能借江南人马。欲灭残宋必须倾整个江南之力。不可轻敌犹豫让残宋有了喘息的机会。所以臣以为以一名将统领整个江南人马整合在江南的蒙古、探马赤、汉、南诸路大军齐头并进以泰山压卵之势一鼓而下之!”

    “善!”忽必烈一拍桌案站了起来“以江南之力图宋以北方之力护卫大元大兄真乃我之王猛也。不知眼下何人可为将望大兄教我!”

    “伯颜!”董文柄大声答道“以威望、资历、智谋与决断皆非伯颜大人莫属!”

    忽必烈惊讶地看向董文柄正遇上董文柄那明澈的目光。这个建议是无私的也附合忽必烈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残宋的势力在一年内死灰复燃并且越来越壮大朝廷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倾全部江南之力对付广东、福建两路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取胜的难度应该不大需要考虑的是时间早晚问题。

    如果解决残宋时间拖得太久了领军武将的选择上就需要甚重。统帅整个江南大军的人不但要善于指挥大规模战役而且要求威望高可以让各族将领心服。最重要的是此人对朝廷要绝对忠诚不能起了拥兵自重的念头。否则以江南各地的赋税和四十余万各族兵马的支持(其中有三十几万新附军)一旦尾大不掉必然给朝廷深重灾难。

    “陛下所用之人必须当得起这个大任。兵马既动陛下必授予其全权。此乃两国之对决并非一地之叛乱。是以臣举荐伯颜大人望陛下慎重思之!”董文柄继续说道让忽必烈把灭宋大业提高到新的高度。就像当年蒙古军西进一样领军的统帅大汗不加以任何节制。

    “事关重大容朕思之!”忽必烈扣打着额头说道想了一会儿试探着低声询问:“大兄可为朕一行?”

    “谢陛下厚恩。但但臣是汉人体弱年老实在当不起这个重任!”董文柄感动地热泪盈眶哽咽着推辞。

    他年少时知兵善战曾攻城掠地决战沙场是个难得的帅才。眼下忽必烈不以他为汉人为忌董文柄自己却不敢接这个担子。此外他的身体的确也大不如前。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已经精疲力竭。真要独领数十万人马出征估计其结果是南宋未平英雄先死。

    “大兄朕一直当你是兄弟从没当你是汉臣!”忽必烈的大手搭在了董文柄的肩膀上认认真真地强调。

    “微臣有负皇恩了!”董文柄惭愧地低下了头瘦弱的脖颈上几条青筋不住地涌动。显然内心里为忽必烈的话激荡不已。

    “伯颜不能动他若去江南除你之外塞外再无英雄是海都的敌手。而那苦寒之地非要了大兄的命不可。若朕御驾亲征西北辽阳行省的那几个未免又想生出些事来。”忽必烈坦诚地说出不让伯颜南下的原因。

    董文柄知兵却不是坐镇西北的好人选。那些蒙古军、探马赤军的骄兵捍将绝对不会听命于一个汉人。此外塞外的天气董文柄也受不了。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在阿剌罕与贴木儿之间任选其一?”董文柄明白忽必烈的心思低声问道。

    “阿剌罕残暴非能抚民之帅。贴木儿急躁为将可不可为统帅之材。罢了朕心里有了一人定不负朕信任!”

    “陛下可说的是九拔都?”

    “正是莫非大兄不信任弘范的能力!”

    “弘范是天纵英才的确可为帅。但弘范乃汉人领整个江南之兵臣恐…”董文柄犹豫着自己是否把话说完。

    “大兄恐诸臣擎肘于他让他在前方不得施展。大兄恐诸将不听命于他让他号令无人遵从。罢了朕明日即当朝拜将授他整个江南之地的杀伐之权。诸将有不听号令者可斩之。朝中有插手前方军务怠慢战机者朕亲自斩之!”忽必烈一拍桌案决然道。体内杀意随着一拍之间汹涌而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