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你永远无法解释真相。连一向擅长权谋的陈宜中都选择了逃避去安南出使文天祥知道自己无能为力。
非不为而是不能也。
单纯从破虏军的展角度而言距离朝廷越近反而越限制了他的成长。对于远方那个行朝理智的做法应该是维持它的存在但绝对不是奉行它的号令。
可您是大宋状元啊。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恨不休。此刻你的心指向哪里呢。无数个声音不眠之夜在他耳边呐喊。
内心深处煎熬着一个忠字。双目之中却是混乱的时局在这危机时刻一步走错也许就要输掉整个国家。
“如果有一天破虏军的号召力已经可以取代朝廷呢我们该怎么做?”内心深处另一个声音不断地问着自己文天祥摇摇头目光继续落在书案上那里有更多的实际工作需要做。
至于将来的事情没有答案!
如今我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破虏军辎重营营正、丞相府科技司箫资站在试验用的冶炼炉前盯着跳跃的火焰默默地想。
外边越来越多的侍卫让他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北元已经将触角伸向了科技司而他这里很多工作才刚刚开始。
通过邵武保卫战整个丞相府对新式武器的认识提高到一定高度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在向军械制造上倾斜目前辎重营的人员编制比一个标还大资金和物资在军中各部门里都是最充足的。
科技司目前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制造武器。那些流程和标准摸索出来后自然有辎重营及其相关的工厂来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破虏军的基本装备、钢弩、火炮和手雷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邵武溪充沛的水源为沿河两边的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每天各地招募来的工匠在林老汉的指导下按照固定流程将一个个配件打制好。最后由一批骨干老工匠在山中的秘密据点将配件组装为成品用小船沿河运走分配到破虏军各标中。
科技司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研制和改进武器用文天祥的话来说保密工作只会拖延北元获得火炮和钢弩的时间而研制和改进才会让破虏军的装备永远和北元在质量上拉开距离。所以箫资身边安排的人都是百工之中的精熟者和从前来投军的读书人中千挑万选出来的有识之士。当年文天祥用“天书”在箫资面前推开了一扇大门现在箫资的工作是将更多的人拉进这道门里。
“其实这些东西在本朝或本朝之前早已出现只是没有人将其归纳总结并改进、推广所以大多数工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我辈读书人可以忽视导致一段时间过后技术不进反退!”箫资顺手从脚边抄起一个刚刚打制成型的手雷壳指着上边的可以制造出来的龟甲型纹路说道:“像现在的克敌利器手雷在景德元年已经使用只是没人把它做得这么小这么精良!”
围在箫资身边的士子们的眼睛亮闪闪的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破虏军在蜈蚣岭上以火炮和轰天雷打得三倍于己的元军丢盔卸甲。处于对强者的崇拜这些年青的士子心中已经放弃了对奇技淫巧的成见。特别是想到自己也可以象箫资这样以一介书生为国出力很多人心里都充满了漏*点与幻想。
北元朝廷是一群衣冠禽兽通过报纸上的新闻和受害百姓的讲述大多数读书人都接受了这个观念。特别是在北元朝廷规定科举不包括南人之后大伙更增强了同仇敌忾之心。
“技术的出现不等于将其应用到实际。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推广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这里这个灌炉在南齐时已经出现但直到最近经过丞相指点大伙才把他应用到兵器制造上!”箫资将手雷外壳随手交给一个学子来到一台试验用灌炉前一边示范如果灌铁成钢一边传道、授业。
炉中的火焰跳跃着照亮一群年青人的脸。一个多月来他们跟着箫资学了太多的东西完全退火、等温退火、油淬火、高温回火、盐水淬火不同工艺过程产品的差异和联系。这些都是他们从来没接触也不屑去接触的杂学。而现在这些杂学却被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
丞相说了邵武城今后就是大宋人才的培养基地今后军械制造、军事指挥和国家治理的人才都要从这里走出作为先达者必须承担起引导和教授的重担。尽管很多东西箫资这些先达者也似懂非懂。但是他有热情也有信心将“天书”上的内容传播开去。
“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是了解这些东西精研其奥妙并将其效能挥到最大。文丞相承诺过今后凡可在改进军械上献策者他都会将其名姓上报朝廷让朝廷表彰他的功绩。有大功者即加其显爵让其世代享受这份荣耀!”箫资看着大伙将手雷壳传来传去的热切样子笑着将文天祥的丞相令宣布下去。现在的手雷已经展到了第三代由原来简单的铁壳点火型展到急淬裂纹型壳壁刻意造得很不均匀炸开后裂片基本上都在四片以上并且点火装置从蜡封白磷这种不安全的方式展到了硫磺药头擦燃型。
“而大伙手中的书则是格物课程的入门。把它读透了很多问题将不再神秘!”箫资放下一块灌好的钢指着众人手里的《物理入门》说道。那是文天祥与几个老工匠一起编写的书尽量用大伙能明白的语言讲解了一些自然界基本知识和基本定理。
尽管用后世的文忠眼睛来看这些知识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世人眼中这些已经是天书不可外传之秘。
“万物皆有保持静止或匀直线运动的状态之性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若无外力它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此谓之惯性!”
一个身材矮小的书生合着书摇头晃脑地低声念道。这本书到手中已经有月余在场所有人都可以像背诵论语一样倒背但其中真意非常难以理解。虽然箫资已经用试验的方法演示过但对习惯背诵也不习惯推理的头脑来说效果并不大。
“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度加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面对面前嘤嘤嗡嗡的背书声箫资哑然。显然他没想到大伙是这样来“接受”《格物入门》中的知识。
好在他还有事先准备的杀手锏。况且去年在百丈岭上他和几个年青幕僚被文天祥传授这些基本定理时表现并不比现在的学子出色多少。当时好像文天祥自己也不很懂但通过试验验证和数学推导大伙很快现这些定理的正确性。
想到这箫资挥挥手打断了大伙的背诵。“好了明天开始大伙去工厂亲手制做兵器晚上回来我替丞相教大伙基本数术。有悟性者可以入藏经阁研读丞相所写的天书!”
这个奖励比刚才那个请功封爵还有诱惑力。学子们兴奋地大叫一声将《格物入门》扔到了一边。外界都传闻文天祥梦中得神仙所授天书以此平定天下。箫资是文天祥的开山大弟子。
读此书则代表着自己入了文丞相门墙。在一睹天书这个目标的诱惑下很多学子从此踏入了科学的大门。
很多年后荣任大宋第一任科技司尚书的箫资与大宋科学院的几位老院士坐在一起吃酒谈起邵武城中亲自打造兵器的日子都感慨万分。
“上当了上当了。当年一心想着看天书然后追随丞相大人治国平天下。谁知道天书就是一个圈套一头扎进去就再钻不出来!”大宋科学院老院士明了火炮自动回位装置的袁易之叹息着说。
“是啊读圣贤书不过背那么三五本。而丞相的天书只言片语剩下的全得咱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结果越找现的问题越多越多越找。整个一辈子都搭了进去!”提出了大地浑圆理论并亲手绘制了有经纬线的大宋寰宇图的张浩然红着脸附和。
他们中间很多人都以文天祥的弟子自居但大伙到了后来都明白文大人所著的天书不是神秘文字而是一本包含了很多知识的入门。那些图纸上的东西已经被还原到现实并且现实中明的一些东西已经过了图纸所授。
显然著述那本天书的是个饱学之士而不是神仙。
所有人心里都怀着一个疑问文天祥最初的那本天书到底是何人所授?那已经是个永远的迷。(快捷键:←)(快捷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