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来源,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二、三十年代,我国有些著名的学者,如胡适、许地山、郑振铎,以及稍晚一点的季羡林等人,或受“文艺西来”说影响,或受俄国人钢和泰教授影响,都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受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影响产生的。
蚁垤仙人(“瓦尔米基”)《罗摩衍那》(亦译作《罗摩延书》、《拉麻传》和《腊玛延那》)和广博仙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旧本约二万四千颂,是一代一代地口口相传下来的长篇史诗,内容极丰富。在印度,不仅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等,都极崇敬大神罗摩。 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与梵天、湿婆为古吠陀教的大神,后又成为婆罗门教的“三相神”,他十次下凡救世,有一千多个称号,不仅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罗摩衍那》故事很早就出现在佛教文献中,如公元一世纪佛教诗人鸠摩罗罗多《大庄严论经》中有史诗的故事简介,公元一至二世纪佛教学者、诗人和戏剧家马鸣《佛所行赞》叙事长诗中,有些地方就受到《罗摩衍那》情节的影响。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认为在哈奴曼身上可以看到齐天大圣的背影,其理由有二:
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他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季羡林根据两部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与《罗摩衍那》内容,在《印度古代文学史》论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