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和员工及下属相处的时候,唐僧是比较平易近人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会随意和孙悟空、猪八戒等人闲扯或开玩笑。唐僧也算是一个善于“摆架子”的高手。
唐僧认为,一个领导是否有威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是领导的“架子”摆得好不好。会“摆架子”的领导,高高在上。人须仰视才行;不会“摆架子”的领导谦虚随和,时常也能颇得下属的欢心。
唐僧觉得,“架子”这个东西,还是适当有一点为好。你一点“架子”不摆,反而被人瞧不起,工作起来难以服众;你“架子”摆得太足,把群众离得远远的,也会有负面影响。
其实,唐僧知道,所谓的“架子”的用处,早就被马基雅维里等政治学家所论述过了。在几百年前,意大利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曾写过一本叫《君主论》的书,以惊世骇俗之笔揭示了政治的真相,并给统治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在书中写道: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
马基雅维利不止一次地提到,君主应通过种种手段,甚至包括表面上的装腔作势和耍些小手段来获得别人的尊重、爱戴和潜在畏惧。这与“架子”的妙用是相一致的。
“摆架子”,在理论上可以理解为与群众的“距离”,领导和群众应该下意识地保持一个相应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属意识到上司既有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于上司又是不可缺少的。你过于谦恭,不留心树立自己的权威,下属很可能对你轻视和怠慢。而这对于你履行职责,是十分不利的。
还有一些领导对“摆架子”情有独钟,因为这样可以超然不群,给下属一种神秘感。作为领导,有时也活得很累,怕别人看破自己的“天机”,就需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掩盖起来。而所摆的“架子”就成了他的面具,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社会角色的特定要求。领导的“架子”摆起来了,和群众就有了距离,从而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唐僧发现,领导的“架子”,也是一个挡箭牌。你太随和,人人都以为你好说话,所以,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你定夺,你把“架子”摆起来了,就可以逃避这些个小事的烦扰,而集中精力去谋大事,所以,摆架子又应该是领导艺术的一部分,有利于领导对政务的决策。
唐僧觉得,“摆架子”还有利于丰满领导的高大形象,它有时是一种自信和自尊的体现,使领导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威信,从而唤起下属的敬佩和朝拜。当然,下属中腹有良谋者也会偶然发现领导的装腔作势,但却不愿拆穿这个西洋镜,因为无论是谁,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中国人以获得权力为荣耀。不摆一点“架子”,怎么能显示出春风得意呢?
无论是谁,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实现价值的程度也不同。但就中国人而言,通过获取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一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
毫无疑问,领导也需要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有些时候,他还会因此而显得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不自觉地表现为某种“架子”。可以说,这种心态在中国的不少人中还是相当普遍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