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初读《水浒》一书时,看到鲁智深和史进说起“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之时,当时还以为鲁智深是瞧不起当官的故意这样称乎,觉得这“老种”、“小种”什么的和“杂种”一词也差不了多少。现在才知道,这两人人家本来就姓“种”(而且读chong),而且是爷俩,父亲是老种经略相公种谔,儿子是小种经略相公,叫种师道。(以上是依1995年太白文艺出版社署名为郭芹纳的注解,但好多资料说《水浒》中的“老种”为种师道,“小种”为他的兄弟种师中。)按书中的地位,好像也属于小配角,但这两位也算是边关名将,在历史上的名声比宋江响亮的多,因此另开一文。
这两人是种世衡的子孙,这种世衡在历史的名望当更响亮一些。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1040年春,西夏军常袭扰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即青涧城),以强化延州的防御。在守御青涧城期间,与羌民和睦相处,每当西夏军来扰,他已先从当地羌民中获知,就和羌族民兵前往迎击,每战必胜,使边境得安。看来这种世衡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大有人民战争的意味。
当时范仲淹镇守边关,威镇西夏。西夏人有“范老夫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之称。范仲淹听说种世衡这个人长期在陕甘地区任职,特别擅长和善于同少数民族打交道,而且无论是在汉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他的威信都很高,便在巡视环州时特别召见了他,并且委以重任,让种世衡到环州任职,同时勉励:“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涧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