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眼看梁山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另一只眼看梁山》 秦无衣
    梁山泊好汉排座次(前言)

    中国人重视地位的高下与尊卑,虽然有时出于体面,稍有遮掩,但骨子里是磨不掉的。这一点毋庸讳言。

    我们欣赏旧往故事的心态,因为文化的积淀原因,变得非常的固执。我们总是希望在故事中,找到自我安慰的角色和生存认同感。所以文学对我们来说,不过只是童话而已。太认真了,未免走火入魔。各种各色经验的泛滥,让我们不得不将权威和审美价值等同起来。这是在阅读古典小说时,必须具备的一个先入为主的假定前提。

    我们轻描淡写的提到的江湖,其实是相当残酷的。尤其是狭义上的江湖。我们福建那里,一直到80年代前,还有俗称“考厘仔”的群落存在。他们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他们的活动范围,实实在在的只限于水中,不得上岸,连做妓女跟要饭都不行。而我们现在提到的江湖,则是无比的浪漫:探丸击剑,纵横天下;餐风宿露,踏月而行;美女如云,卿卿我我等等。

    这不是江湖,说白了,这是一种不着边际的意淫!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话有几个人吃得透?宋江为什么死活不肯上梁山?林冲为什么直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上梁山?那是因为他们脸上被刺了金印,是贼配军。梁山实际上是一座周围八百里的大水牢。跟主流社会相比,一百零八条好汉过的是软禁的生活,他们过的是酒肉生涯。他们唯一的希望便是受招安。即便如此,因有前科的落草弟兄们,仍然不愿回到主流社会。

    所谓的好汉,便是彻头彻尾的叛逆者!玩不起来大家就别玩。

    这话可能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但现实的确就是如此。像施耐庵,罗贯中,兰陵笑笑生等人,名不见经传。他们或许只是符号而已。奉劝学究们别再去考证他们了,无聊!即使考证出来也没用。大多数人活着,不都是个符号吗?!

    江湖上的座次排定,相当的严格。它不但具有技术方面的权威性的认同,更深含着某些微妙的人际因素。不过,这也同时带来了我们阅读上无限的趣味性。我把这种趣味称为“阅读神经”,不知当否?

    比如三国,说唐,说岳,水浒等,大家拿起书来,大都有着看一看,比一比的念头。我小时候读《说唐》,有两处莫名其妙:一是排位于隋唐第二条好汉的宇文成都,在骑着瘦驴似的排名第三的裴元庆的两个铁锤打击之下,几乎难以招架,双臂酸麻。二是著名的“三鞭换两锏”,到底是耍锏的秦叔宝的武艺高强呢,还是玩鞭的尉迟恭厉害?《说唐》那本书编的很烂,头重脚轻的。它吸引我的,说到底也就是那十八条好汉的简历。

    看《说岳》时,那本没头没尾的书,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那棕色的纸张,薄的跟竹子里的细膜似的,沾上唾沫去翻,不小心就是一个窟窿。但是我阅读起来时,却唯恐漏掉一个字。《说岳》里,本来以为陆文龙跟挑滑车的高宠武功最强了,没想到还有个少年曹宁,很cool的样子,一杆乌缨铁杆枪,有碗口粗细(?!),可能没人及得上他。后来因不忠不孝,自刎身亡。

    我是把这些书看作童话的。小时候在课桌下翻阅这类书籍,经常于躲避古板的老师严厉目光的讨伐时,坐立不安,以至于我在上初中时,被善意地安排到了乙类班级。这类班级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如果不倍加努力,他们将与美女如云的著名高校无缘。

    这个条令,让我大吃一惊。于是我开始昏天黑地地背书本,最后手忙脚乱地投入了一家师范大学。也算是逼上梁山了。

    话说回来,这种对好汉排比的乐趣,我一直持续到了后来金庸的神话般的小说体系。坦白的说,没有这种排比的乐趣,我们可能是不会对古典文化这么痴迷的。

    大家在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时,脑子中不免会有苍白的阳光闪过。在阅读博尔赫斯作品时,以为自己也成了半个智者。这叫附庸风雅。这种阅读态度,隐约体现了人们对崇高的仰慕与认同。但仅仅只是仰慕与认同而已。实际上,在崇高的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欲念与手段,才是人们生存的基石。

    比如,我们在阅读《水浒》时,你可能更关注的是,到底谁是最优秀的好汉?

    !这种欣赏心态,甚至导致了我们社会的稳定与否。而好汉们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他们只是相对于某种特定的价值标准而言的。欣赏者的眼光,也未必就有真正评判的功能。

    总之,崇高只是对生存的某种假设。这是闲话。

    让我们来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聚义厅”(不久之后,它更名为“忠义堂”)

    。这是个好去处,大家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轮套穿衣服,论秤分金银。唯一的遗憾是,女人少了些。不过这无关紧要。梁山好汉们终日都乐衷于打熬气力,不近女色。

    梁山泊好汉座次的排定,似乎是“天注定”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安排格局,比如今的组织部的人事安排,还要严谨。在大碗喝酒,大块割肉的梁山好汉中,地位的分寸,比刀刃还要锋芒毕露!

    话说公元十二世纪初伟大的慈善家,道家,著名的社会活动人士,律师执照持有者宋江,在搜罗了一百零七将之后,忽生灵感,说道:“今者,一百八人,皆在面前聚会,端的古往今来,实为罕有。从前兵刃到处,杀害生灵,无可禳谢。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後已;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

    这通话,几乎就是梁山理论的结晶了!

    七日之后,“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众人(众头领及数以万计的小喽罗)看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做“天门开”,又唤做“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目,云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似乎是块陨石。历史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偶然,更何况是刻意要编排的布局!

    宋江随即叫人将铁锹铁锄头,掘开泥土,跟寻火块。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

    且看石碣前面。书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员: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勇星大刀关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天伤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