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水浒》?
这就得从明代的出版风气说起。明中叶以后,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各种大大小小的手工业,也都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印刷业。各地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大量的私营书坊。这些书坊老板,为了多赚钱,到处挖空心思寻找适销的书籍底本来雕樱同时,为了显示自家的书不同于同行,也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欣赏口味,他们在雕印书籍的同时,往往毫不客气地对原作大加删改、增补。明代随意篡改原作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讲过:“万历间人,多好篡改古书。”还有人说得更绝:“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事实也是如此,那时候没有版权一说,对原作的雕印往往成了丝毫没有顾忌的再加工、再创作,还常常毫不脸红地将自己的改装货──很可能非常拙劣──吹嘘成真正的古本、原装,反正作者一般都早已入土,谅他们也没本事钻出棺材板找来算帐。
但是明代这些出版老板们兴高采烈的再创作,却给后人带来了不尽的麻烦。比如,今天面对那时留存下来的各种《水浒》,首先就得耗费大量心血,来搞清哪种版本最接近、并且多大程度地接近作者创作的原貌,作为专业研究者,当然有义务让广大的一般读者,尽可能地面对原作作者呕心沥血的精彩的手笔,而不是几百年前书商雇佣的三流文人的加工之作。
今天的研究者,面对留存下来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做了大量研究,大致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1、现存的各种《水浒传》版本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即繁本系统和简本系统。“繁”和“简”都是就行文而言的,繁本细节生动、文学性强,但没有征王庆、田虎故事,上面提到的容与堂本就属于这一系统;简本则叙事简约,细节描写少,文字比较粗糙,但有征王庆、田虎故事,上面提到的福建建安当时流行的几种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都属于这一系统;2、繁本和简本之间有影响。至于说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还是简本是据繁本加以删削的,现代学者尚无定论;3、两种版本系统有合流。比如袁无涯本,它是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加上以前只有简本系统才有的征王庆、田虎的内容,并对这部分内容的文字做了较多的增饰、润色形成的,所以袁无涯本又称“综合本”。
繁本也好,简本也好,在各地、各时期各领风骚了一阵子,到明末一种新的版本出来后,差不多都从市面上销声匿迹了。而后的三百年,就成了这种新版本的一统天下。
这种新版本,就是开篇提到过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它是明末清初怪才金圣叹删改、评点的。金圣叹拿来120回本的《水浒传》,大刀阔斧,从七十一回处拦腰一斩,将原书的第一回改为“楔子”,将第七十一回中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部分保留下来,自己加上一段卢俊义惊噩梦的情节,算作结局的第七十回。除了这拦腰一斩的一板斧外,还对前面七十回的行文做了较多修订,写了大量批语,并将这种新版本称为真正的古本,而后,打着古本的旗号,对自己的增删修订大加称赞。
这在今人看来未免可笑。但它确实有它的长处,比如,在艺术表现的很多方面比原作大有改进,为原作生色不少,所以这种本子一出来,几乎令它本尽废,一统天下近三百年,以致一般读者只知有70回的《水浒》了。
到了本世纪,新政权建立后,先是大量地印行70回整理本,后又印了不少100回本和120回本。而目今印数最多、市面上最流行、大家最熟悉的则是120回的《水浒全传》。正因如此,这本小书谈《水浒》主要依据“全传”本。
不过,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不妨找来金圣叹评点的本子看一看,还有一种《水浒传会评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的,辑有金圣叹、袁无涯本、容与堂本等古本的评语,读一读古人那些精彩的独有会心的评语,对理解欣赏《水浒传》还是大有帮助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