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精华欣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煮酒侃水浒(2/2)
    总体上,孙立在宏观计划和微观执行这两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我觉得不能因为他在智计方面不如吴用、朱武,就忽略其智谋能力。

    2 更重要的是,我前文强调,如果孙立仅仅具备过人智计,这未必会令宋江特别忌惮。关键是孙立既有相当智计,同时又表现出很深的城府 (能骗得祝家庄高层的绝对信任),而且其计谋还利用了昔日同窗的信任,这三方面揉在一起,这样一种综合素质,才是宋江所特别忌惮的。

    刀兄言:

    但我们也要考虑这一点:孙立拉家带口好几十人,又是朝廷军官出身,这么就投奔梁山,又没有相熟的人(邹渊认识三个,不过他和他认识的人都属于小角色),梁山泊肯定怀疑他们。孙立也知道梁山泊会怀疑,因此他会主动设法让梁山泊释疑的。是的,他们得交一份投名状,才能让梁山人放心。所以我认为,当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时,他的想法应该是证明自己清白的成分较多,不择手段、背叛好友、纯是为了立功的成分较少。如果确如我所说,那么当宋江想到孙立的这次行为时,就会心平气和多了。

    煮酒答:

    1 其实,拖家带口上梁山,比自己孤身一人上梁山,似应更能减少山寨的疑虑。三国演义中蔡氏兄弟诈降江东,正是因为没有把家属带过来所以才引起周瑜的怀疑。

    如果孙立上山后将自己的家眷完全交由宋江控制,我想宋江应不致对孙立等人有太多怀疑吧?

    因此,我觉得在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背叛旧友”的行为中,自保释疑的成份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行为 (因为明明存在其他手段得以自保),而含有相当大的为山寨立功以图进身的功利成份。

    2 退一步讲,即使煮酒认可刀兄的观点 ---- 孙立献内应之计的主要动机是自保释疑而非图取进身,孙立此举依然可以成为宋江忌惮的原因。

    你的行为的动机是一回事,别人通过你这个行为如何解读你的动机又是一回事。因为孙立的动机是自保不能推出宋江将其行为之动机同样解读成意在自保。而且宋江对孙立这种疑虑是不动声色的,因此孙立也没有机会为自己分说辩白。

    不错,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孙立的确是冤枉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孙立是否冤枉的问题,而是孙立这一行为是否会引起宋江的疑虑和忌惮的问题。

    刀兄言:

    再说了,好汉之间的交往是一回事,而用兵伐谋是另一回事,后者更需要不择手段。自孙立之后,用诈的地方数不胜数煮酒答:

    1 我们做为读者,自然会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栾廷玉是梁山的对立面,既然孙立等已决定上梁山,那么栾廷玉自然也就是孙立的对立面,因此孙立对栾廷玉就完全可以是一种“用兵伐谋”的思维模式,而不会是“好汉/旧友交往”那样的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你是宋江,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宋江在投奔清风寨之前,与花荣也不过一面之交,也属於旧友,孙立、栾廷玉同门数载,难道说感情还抵不过宋江与花荣那一面之交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当然,我们可以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人相识终生也不能成为好友,而有些人则一见如故。但是,毕竟在许多人眼里,交情的厚薄,与交往时间的长短还是成正比的;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对於人际关系的评估。因此,当孙立义无反顾地决定拿他同门数载的师兄弟的头做为自己进身之路时,宋江是不可能没有什么想法的。

    2 用诈之处其实在孙立献内应之计以前,宋江等就用过 (比如赚秦明那次,手段实在太毒辣了)。关键不是有无用诈,关键是你具体用的什么诈。孙立献计之前之后,无论梁山的计谋有多奇诡、多毒辣,却没有一次是以加害昔日旧友为前提手段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孙立此计可谓空前绝后!(对梁山而言)

    梁山靠什么将如此多身怀绝技、杀人如麻、自命不凡、性情桀傲的豪杰们聚集在一起的?不就是个“义”字么?宋江能始终坐稳山寨之主的交椅,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他将自己扮演成了“义”的化身。(当然还需要权谋等其他条件,但这个“义”字是先决条件)

    “义”这个概念的含义很广,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朋友忠诚,不背叛、加害朋友,不会为个人进身而出卖朋友利益。

    孙立此举,违背了这个“义”字的一个重要信条,自然也违背了宋江一贯信奉的价值。

    -----------------------------------------------------------

    最后,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如果孙立与栾廷玉并非同门数载的师兄弟,而是在官场上相识的,如黄信与花荣那种关系,也就是说基本上与“友”字不沾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孙立再献内应之计时 (可以对祝家庄说自己是登州知府派来协助其守庄的),我觉得就没有犯那个忌。

    二、再看两人对其他武将之战绩。

    秦明十数合完胜祝龙,20余合令韩滔力怯、只待要走;呼延10合之上奋神威几乎鞭毙扈三娘,数合、十数合轻松取胜周通、李忠,20合生擒孔明。两人的这六个战例中,秦明的对手韩滔显然是最强的,小扈祝龙居中,李忠再次,孔明周通最弱。秦明虽无斩获,但都占据压倒性优势;呼延虽擒得孔明且几乎鞭毙小扈,但对手实力比秦明要弱。所以在这几个战例中两人的武力表现依然是难分伯仲。

    秦明20余合棍毙童贯之 副锋 陈翥,呼延20余合鞭打高俅之 后接应使 荆忠。虽然童贯麾下十大兵马都监的总体水平远不如高俅所带十大节度使,但童贯钦点的副锋武艺未必一定比高俅麾下排名最后的荆忠差到哪里。而秦明在征辽时还曾速杀辽邦上将李金吾,显示出极高的攻击能力。

    再看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两战。

    杨志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评价,与林冲、老鲁步战良久均未落败,其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呼延与杨志同样是四五十合战平,但呼延是在先与老鲁恶战之后、体能有损的情况下,与神完气足的杨志交手的,最终还是迫得杨志先行回马退走。因此呼延此战显示出一定优势。

    同样有“万夫不当之勇”威名的方杰,不仅可与关胜单挑十数合,且能从容应对关胜、花荣联手数合不倒。要知道,关胜的攻击力本已非同小可(能十合迫得索超斧怯!),而花荣此战更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意思(妹夫秦明正是殒命其手),必然是全力施为!而方杰居然在两大高手夹击之下全无惧色数合不倒,直到李应朱仝双双出马夹攻方告不支回马败走,从感觉上,方杰显示出略高于杨志的武力水平。

    而秦明在与方杰的交锋中,逼迫对方在30余合时首先把出平生学识全力施为,此后秦明方感觉到压力而开始“把出本事来,不放方杰些空处”。一个是“平生学识”,一个则是“把出本事来”,哪一个更加全力施为呢?

    特别是秦明在与方杰这等高手激战时,还有余裕避开杜微的突然暗器袭击,这说明方杰的攻击对秦明的压力并不很大。

    总体上,秦明对方杰之战,还是表现出了对方杰的一定优势。

    因此,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这一对战例,依然是不相上下。

    最后,呼延曾与公认的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大战50余合,与武艺得到林冲高度推崇的鲁智深恶战40-50合,都打成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

    秦明则20合血败于顶级高手史文恭,感觉上防守能力有所不足。

    一些朋友仅凭此一战即认定秦明实力不足,忝居五虎,这个煮酒有些保留。从小说里的细节情况来看,史文恭的两个徒弟在实战中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实力,小四儿曾魁能与林冲从容大战30余合料敌不过而主动退走,这个实力,八骠中的穆弘就未必能有,索超史进朱仝徐宁等人也未必能超越之。老大曾涂对吕方30余合占据明显上风,也表现出八骠中上游的实力来。徒弟尚且如此锐勇,师傅武艺可想而知了!

    梁山好汉中也不乏师徒关系,卢俊义的徒弟燕青,比之曾魁曾涂,似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林冲“短训班”的徒弟曹正,与二曾相比差距更加悬殊,甚至连曾涂手下败将吕方都有所不如。(秦明黄信虽也是师徒关系,但根据逻辑这里却无法引用) 感觉上,史文恭应该是卢俊义那个级别的,比林冲、鲁智深都略高,因为从水浒一书中的许多对正经的师徒关系中,师徒之间的武艺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很难想象一个五虎级数的师傅能调教出一个八骠级数的徒弟来。因此秦明20合血败于史文恭,和呼延战平林冲老鲁,并不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秦明战平花荣,以及呼延战平孙立和韩存保三战,对两人武力无参考价值,因此不予分析。(此三战仅对判定花荣、孙立和韩存保三人的武力有价值)

    综上,秦明与呼延在对其他对手的可比战例中,总体表现同样是差相仿佛,难分高下。但秦明似乎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能力,而呼延的防守能力则得到更好的印证。

    结论:秦明、呼延武力相当,难分伯仲。我倾向于两人武力完全相等。但也可以接受呼延武力微高的看法,这主要是缘于几个小细节,其中包括这个细节:呼延在青州战秦明之前,连日与老鲁、武松和杨志交锋,在体能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恢复的情况下与秦明交锋依然场面不输,可以加点感情分。

    煮酒侃水浒(8) 梁山五虎将武力点评--- 林冲与呼延林冲是小说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艺术形像;如果评出水浒十大主角的话,林冲绝对位列其中,甚至林冲可以挤掉吴用而位列前六。呼延则只能算是个配角。但是,这类古典小说里,武艺最高者往往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是次要人物,比如三国中的吕布、说唐中的李元霸,甚至有的还是次要人物中的次要,一闪即逝,比如说岳中的高宠。水浒中公认的马步第一高手,也不是主要人物,而是超级配角卢俊义。

    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发现许多朋友似乎有一种倾向性,即:主要英雄人物的武艺,应该比同级别的次要人物的武艺要高。

    由于三国中有三英战吕布这个战例、说唐中则干脆直接给出了好汉排名,所以我们只好承认次要人物吕布、李元霸的第一高手地位。但水浒里既无三英战麒麟也没有说唐那种直观的武力排名,所以许多朋友很容易认为水浒所着力刻划的主要人物林冲、鲁智深、武松的武艺最高,配角关胜、呼延灼等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我觉得这似乎是那种先入为主的倾向性在起作用。煮酒本人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带有这种倾向性。同多数朋友们一样,我也很喜欢林冲这个人物形像,对其身世遭遇抱以深深同情;林冲高洁善良的品性,特别是其对爱妻那种深挚情义,尤其打动人心。至少我在感情上肯定是希望林冲武艺超过关胜和呼延的。

    本文的分析,正是要对抗这种感情上的倾向性,或者说力图排除这种感情上的干扰因素,尽可能以一种平常心专注于武艺比较。

    在比较林冲呼延的武艺之前,首先重申一哈前文设定的公理:

    1 如果两将50合上下战平且场面相当,则可推知两将武力多半相当;2 如果两将的总体武力表现(指对其他有实力武将的单挑表现) 大致相当,则推测两将武力可能相当 (注意:“可能”比“多半”的信心度要低一些);3 若两将情况同时满足2和3,则可以准确判定两将武力相当。

    林冲与呼延曾直接单挑50余合战平,两人战前状态平等,都是神完气足,50余合战平时场面上也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林冲、呼延都曾与杨志和扈三娘发生过单挑。这四场战事对我们分析林冲呼延武艺高下至关重要,将放在后面详论。

    林冲曾击败祝龙,呼延曾完胜李忠、周通,还曾20合生擒孔明。看上去似乎呼延表现更抢眼,不过平心而论,无论是李忠周通还是孔明,这三人武艺都不如祝龙。祝龙毕竟是可以迅速抢得马麟上风的人物,武艺不白给。反正我无法想象李忠对马麟能有如此优势。这几个战例对判定林冲呼延武艺高下没什么帮助。

    这里需要指明一点:林冲尝与祝龙两战,首战祝龙30余合成平,那个纯粹是林冲有意相让,还有后来的穆弘祝虎、杨雄祝龙之战,目的都是要帮助孙立树立威信、并取得祝家庄的信任。这个就不在这里赘言了。总之,林冲次战祝龙才反映了两人的真实武力差距。

    林冲30余合矛挑宝密胜,呼延20合鞭毙荆忠。两人取胜回合数差不多;两人的对手皆无其他武力表现,只能从其身份上分析,宝密胜是镇守蓟州的总兵大将,荆忠是宋廷节度使,身份上两人也大致相当,很难说谁的武艺更高。

    (呼延生擒兀颜延寿那个并非有效战例,因此不予考虑。)

    林冲单挑还曾速杀过几个不太入流的人物,比如高廉手下一个统制官儿,还有位列童贯十大都监的马万里、辽邦贺重保部将贺柝、方腊军石宝麾下冷恭;呼延也曾单挑鞭毙过高侍郎这样的碌碌之辈。这些战例都没什么价值。

    林冲与十大节度使之首老将王焕曾大战70-80合旗鼓相当,呼延则与节度使韩存保断断续续缠战近百合最终双双落水,还是势均力敌。这两战为整套水浒中单挑时间最长的两战,特别是呼延对存保之战,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我猜三国演义中孙策太史神亭之战,正是借鉴了呼延存保之战的描写)。可惜,此二战只对判定王焕、韩存保武艺有帮助,对判定林冲呼延武艺高下帮助不大。唯一有一点点参考意义的是,王焕是十大节度使之首,且为前部正印先锋,武艺似在存保之上。因此林冲可略得一点感情分。

    呼延曾与秦明和老鲁大战四五十合势均力敌,与高手交锋的武力表现机会多过林冲。不过这方面很难给呼延多少感情分,举个三国的例子吧,多数人不会认为许褚高过典韦,虽然许褚比典韦多了一场与高手交锋的机会(对马超230余合平)。

    呼延与孙立对鞭30余合旗鼓相当,林冲20余合令曾魁料敌不过而退走 (没分出胜负)。这两战,与对王焕、存保两战一样,都只能用来测定孙立和曾魁的武艺,却对林冲呼延的武艺判定没什么帮助。

    下面聊聊二人对杨志之战。

    很可惜,这对战例仅有参考价值,并无很大帮助,因为林杨之战是步战,而呼杨之战为马战。从实战情况来看,呼杨之战呼延似乎略有优势,这一点前文已述,此不赘言。

    林杨对刀,30来合 加 10数合,“正斗到分际”,为王伦叫停。煮酒以为,关键之处就在这个“分际”二字。按煮酒的理解,“分际”是“快要分出胜负的当口”之意。不过字典里的解释却是:打得难解难分。可惜该字典这个词条的举例,却恰恰就是水浒中这场林杨之战,这使得其释意比较缺乏说服力。好吧,我们就以字典释意为准吧 ---- 难解难分。既然两人正打到难解难分之际,而林冲却在听到王伦高叫的第一时间“蓦地跳出圈子外来”,看上去,在这场难解难分的步战中,杨志对林冲并无多少羁绊牵缠,林冲说走就走,来去自如,由此可知,此前的“难解难分”,显然是林冲在纠缠杨志。因此这一战,多半是林冲在控制战局。

    如果按照煮酒“快要分出胜负的当口”来理解,则对林冲更加有利。此不赘言。

    总之,林杨步战和呼杨马战这对战例,首先仅有参考价值,其次呼延林冲都表现出对杨志的某种武力优势,呼、林依然难分高下。

    再说说对小扈之战。

    从表面来看,林冲不十合轻松生擒小扈,而呼延斗到十合之上才差点儿鞭毙小扈。即使呼延运气好,最多也就是毙小扈于阵前,这个比之林冲的生擒,在难度上还是有差距的。因此,林冲呼延二人武艺,似乎凭此二战即可一见高下了。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哈,又会让我们发现似乎未必如此简单。

    首先,从战前状态来看,呼延曾有一场50余合的久战,而林冲则基本上是神完气足;与呼延单挑的小扈,此前仅与彭杞单挑了20余合,体能虽有消耗,但不甚大,但与林冲单挑的小扈,此前曾连战三将(王英欧鹏马麟),回合数至少达到40合以上,而且自午后一直撕杀至天晚,体能损耗很大。说得极端一点,林冲此战稍嫌胜之不武。也许让两人都神完气足地重新打过,小扈不会如此快地就被获遭擒。

    其次,从临阵心理状态来看,小扈战林冲时孤身一人,而对方身后有十数骑,更兼李逵所部七八十军汉也已赶到,小扈匹马单人,又相当疲乏,此时已自知凶多吉少,所以心理不稳,对方给个套想也不想就一头钻进去了,以至不十合束手就擒。而小扈战呼延时是在两军阵前,双方情势相当,兼且己方第五路孙提辖已然勒马阵前,因此小扈心下笃定,可以凝神接战,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来。

    平心而论,这些战场因素都对“林冲武艺高于呼延”的判定很不利。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则也可以找到某种强化“林高于呼”判定的证据。首先,林冲之卖个破绽,给人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胜得轻松、从容、漂亮,很有艺术美感。而呼延则因十合之上也赢不得小扈而气咻咻地,居然铤而走险、冒险放出胜负手,令人感觉不够从容,而且最终也没伤到小扈一根汗毛,感觉比较笨拙,更遑论艺术美感了,和和。

    其次,公认擒将比杀将更困难,如果林冲没存着心思要生擒这员女将,也许两三合之内小扈早已香消玉陨啦。因此林冲与之交锋近10合,未尝不是在故意拖延以待生擒之机。

    其三,以小扈连战宋江手下三将丝毫不折便宜的武力表现来看,其武艺应该明显高于周通 (欧鹏 大于 李忠 大于大于 周通)。即使久战疲惫的小扈,最差也能有周通的水平。呼延战周通只能六七合把对方打跑,而林冲对疲惫小扈则多管六七合可以挑落马下 (因为9合就生擒了嘛)。当然这些都是推测。

    总之,对小扈一战,林冲对呼延略有感情分优势。

    最后,如果我们纵观林冲呼延的全部战绩,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别:林冲大约是12战7胜5平,且7胜中6场都有擒斩,只有一场放跑对手(祝龙很滑头的说,对秦明也逃了;林冲曾魁那场是平手,所以不算);呼延大约是13战6胜7平,且6胜中只有3场有擒斩,另外3场都放跑了对手。

    这么看来,林冲显然打的是歼灭战,擒斩率极高,而呼延多少有点击溃战的意思,擒斩率较低。相对来说,在对手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歼灭战比击溃战难度更高,歼灭战高手武艺似乎更细腻精良一些,战机把握能力似乎更高一些。因此林冲再得感情分。

    总体来看,林冲、呼延武艺大致相当,但两人马战风格有所不同,呼延的攻击压迫感很强,但在一击制敌方面与林冲相比似略有不足。林冲靠感情分得以微弱优势胜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