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精华欣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论鲁智深(2/2)
    作者: 白混 2005-12-30 09:26   回复此发言2 [原创]论鲁智深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⑦其后鲁智深又跋涉一千多里一路护送林冲至沧州,其对林冲可谓情深义重。然而鲁智深在梁山与林冲重逢后,二人的关系却逐渐平淡下来,这只能归因于二人超越性需要的不同。

    二、超越性需要

    所谓超越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因此而丢了提辖的身份与地位,亡命天涯,然而在遇到因了他的搭救而过上了好日子的金公父女后,他并不希图他们的报答,连金公父女请他吃顿饭,他也说:“不消多事,随分便好。”在金公向其下拜时又谦恭地说:“老人家,如何恁地下礼,折杀俺也。”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桃花村,再到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鲁智深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鲁智深这种纯正侠者的形象正是出于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做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者,便是其对自己的期许,所以他不但从不施恩图报(他也根本不把自己的行为视为“施恩”,而只是出于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能从这种行为中得到最大的快乐。这种自我实现的快乐便是其得到的最好的报答。所以即使在亡命途中,他也能够潇洒爽快,丝毫没有落拓的表现。比如在刘太公庄上,听了刘太公的诉苦,他这个流离失所的人竟然能够“呵呵大笑”!

    鲁智深对于梁山生活也并不满意,原因只能是梁山与他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吧。”⑧他简直有搞分裂的倾向。鲁智深对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也并不感兴趣,在捉到方腊之后,宋江道:“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送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置身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⑨鲁智深之所以一直留在梁山,并参加了对其他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当是其思想受时代的局限,同时梁山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满足了他的归属需要。但其言行已足以表明其自我期许仍是做一个自由来去行侠仗义的侠者。至于其在坐化前穿上一件“御赐僧衣”则使人颇感费解,当是出于小说作者的意愿,硬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鲁智深穿上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分别出自 施耐庵 罗贯中 著:《水浒全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3、39、25、52、53、514、803页。

    参考资料:

    陈洪 孙勇进:《漫说水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夏中义:《自我实现:重读弗洛姆与马斯洛》,载《书屋》2003年第11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