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精华欣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论《水浒》(李希凡)(2/2)

    在《水浒》成功的英雄形象的创造里,黑旋风李逵是唯一不具有性格传记的艺术典型。从酒楼会宋江的出场,到劫场、上梁山、回家探母、受招安、被毒死,李逵始终是这个李逵。《水浒》作者偏偏没有特别单独描写过他。他的性格的表现,总是交织在同时着重描写别人的画面上。从李逵一出场,就突出地显示了他性格的特征。见宋江时的卤莽,赌场的赖帐,江边的抢鱼,酒楼上的闯祸,生动地反映出他纯真、浑厚的性格。李逵毫不虚伪,即使一时“猴急”做出了“不直”的事,也正反映出他的真和直来。他胸中永远燃烧着对不公平社会的仇恨怒火,随时斗付之于行动,不能忍受任何压迫和欺侮。他绝对忠实于起义军的利益。为了山寨,任何事情都走在前面,不怕困难,不畏生死。他不能容忍敌人,也不能容忍自己弟兄做违反替天行道的事情。在“元宵闹东京”之后,他和宋江闹的一场小误会,就生动地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性格特色。

    难得的是,《水浒》作者并没有超越现实生活基础去塑造他的英雄。这些英雄人物,都如实地带着他们那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面貌。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也交织着复杂多样的性格特点。打虎的武都头,还可以受惠于张都监,把他看着恩人。如果张都监真是赏识他,而不是阴谋陷害他,依武松的性格,也就会知恩报恩,效力于张都监了。这说明武松这位英雄也受着封建关系和观念的局限。而李逵在战斗中不分是非的蛮干,一斧一个排头砍去,滥杀无辜,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中的历史现象。

    三

    《水浒》通过丰富复杂的水浒英雄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各不相同的被逼上梁山的传奇故事,究竟宣传了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有关《水浒》思想艺术成就的中心问题。那么,渗透着梁山义军的反抗行动,也为作者所憧憬的当时的农民斗争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可以叫它作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这在《水浒》里表现得很明确,即所谓“论称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没有剥削的痛苦,没有阶级的压迫,只有“死生相托,凶吉相救,患难相扶”。作者在“单道梁山好处”那篇四六文中,热情地赞颂了这种理想: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人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第七十一回)

    从这篇“言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它当作封建社会农民的理想化社会组织来歌颂的。他们的这种空想主义当然远不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这除去时代条件的不同之外,规模、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水浒义军的起义时间很短,在聚义的期间又没有远离他们的根据地。他们提出的口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目标是打击贪官污吏,打击恶霸地主,反抗压迫,为仇雪恨;却没有提出改变生产数据所有制的要求,没有觉悟到必须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命运。特别是由于忠义观念渗透着他们的反抗行动,宋江的妥协投降路线又占据着统治地位,从而终于酿成了这次起义的悲剧结局。不过,他们的反抗行动,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一代王朝的统治。梁山义军从霸据一方,抗击官府,到攻城夺县、粉碎祝家庄曾头市的地主武装,打败封建统治者军队的多次进攻,自然是破坏封建制度的最鲜明的证据。就是在他们平素小规模的活动中,也反映着这样的精神。请看第七十一回的一段叙述:

    作者: 水浒天蝎 2005-4-3 11:38   回复此发言4 论《水浒》(李希凡)

    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谁敢阻挡!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余处。

    这正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斗争实践,即使如某些历史家所说,带有“流寇的色彩”,而正是它在破坏着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也反映着当时当地人民的要求,起着号召人民反抗的作用。

    水浒义军的忠义观念,虽有它的局限性,但水浒英雄的义,又终究不尽相同于《三国演义》刘备、关、张的义气。刘、关、张的结义,最初就是建立在为了“破灭黄巾”、“上报国家”的基础上,后来也不是尽义于公,尽义于人民,而是尽义于个人,尽义于“兄弟”。关羽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也为了同样的义,关羽在赤壁决战中,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以报知遇之恩。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是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基础上,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东溪村“七星小聚义”,他们设誓劫取生辰纲,就明白表示过:“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财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做生辰。此一笔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诛地灭,神明共鉴。”(第十五回)后来在水浒英雄大聚义之后,他们攻城夺县,反抗官府,击杀害民贼,是为民除害,“散粮救民”,远征祝家庄、曾头市,就更是解除农民痛苦的革命行动。正因为梁山义军的义,它包含有这样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所以疾贤妒能的白衣秀士王伦,才被老实人林冲火并。也正是这种义不废于私,不废于个人,所以当李逵听到宋江有苟且行为,才“气做一团,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字扯得粉碎”,还“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要砍杀他。

    只可惜他们的义又和忠君思想混杂在一起,终于不得贯彻始终。从水浒义军的反抗行动里,也可以看出,他们深切痛恨的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些直接压迫剥削他们的人,却不反对那祸根子——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他们和官府的最初一次冲突里,阮小五和阮小七曾唱过这样两首山歌:

    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老爷生长石碣村,秉性生来好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于赵王君。

    “酷吏赃官都杀尽”与“忠心报答赵官家”,本来是互相矛盾的,可在他们看来,却是统一的。这种矛盾而统一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们的行动中:一方面和封建王朝作斗争,一方面又寄希望于皇帝的招安。这种精神面貌在《水浒》里虽然表现得错综而复杂,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拥护皇帝,反对贪官污吏,正是封建社会普通农民的思想,它和小生产者所处环境的分散性与闭塞性,以及保守观念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天高皇帝远”,他们身受其还害的,是酷吏贪官,并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只是个人品质的好坏,而皇帝老官仍然是真命天子,“朝廷不明”乃是“奸臣闭塞”的结果。即使有的起义英雄失去了对当今皇帝的崇敬,(如李逵的“扯诏谤徽宗”)但也不过是为了要他的“哥哥”来当皇帝而已。朱元璋不是终于当上了皇帝的“宋公明”吗!

    我在这里分析《水浒》所反映的梁山义军反抗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梁山英雄忠义观念的复杂性,不是想一笔勾销水浒义军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而是想说明,《水浒》作者是在这样的历史深度上,反映了水浒义军的斗争生活和复杂的精神面貌。因为也正是在这种反映生活的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艺术形象的真实,表现出水浒义军失败的历史原因。它表明了《水浒》在表现水浒义军的生成、发展和失败的时候,他的观察不是表面的,他敏锐地抓住了农民义军思想上的复杂的悲剧矛盾,通过真实、绚烂的艺术形象,从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必然失败的历史高度上,把它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水浒》不仅具有思想 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而且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水浒》称之为封建时代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是当之无愧的。虽然残留着说话讲述阶段某些原始形态的缺陷,却已基本上具有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它有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和虽是链条式却已比较完整、贯串的故事情节,而且在它的艺术描写里交织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更重要的是,在这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面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震撼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伟大的农民起义。从这个主要方面看,他不仅是中国长篇史诗的开创者,也是此后继之而起的描写历代农民起义的章回演义体小说都未能达到的光辉典范。

    1988年1月31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