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水浒评论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剖析宋江的修正主义
    赵安亭 (1975.12.06)

    (山东利津县回乡知识青年 赵安亭)

    指出:《水浒》中的“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水浒》一书,细致地描画了宋江搞修正主义的全过程,真是一份认识修正主义的反面教材。仔细分析《水浒》中宋江搞的修正主义,对我们认识投降派,反修防修,是很有益处的。

    一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皇帝是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最高代表,是地主阶级专政的象征。农民起义军要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政治上必然把矛头指向皇帝。因此,思想上敢不敢造反,政治上反不反皇帝,实际上就成了坚持农民起义路线还是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分水岭。

    “造反有理”,还是“造反有罪”,这是《水浒》中革命派和投降派根本对立的观点。晁盖等人在劫生辰纲时说:“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这实际上就是说“造反有理”,“农民起义无罪”。就在这种思想鼓舞下,晁盖一上梁山,就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义”的政治主张。在这一主张指引下,起义军惩何涛、囚黄安,坚决彻底地消灭反动军队;“整点仓库,修理寨栅,打造军器”,“每日只是操练人兵,准备抵敌官军”;扫平祝家庄,攻打曾头市,消灭地主武装;传播“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思想,把矛头明确地指向了皇帝。这些都充分说明“共聚大义”就是号召团结起来举行农民大起义,是反皇帝的,是坚持农民起义的正确的政治主张。

    而宋江却到处宣扬“造反有罪”,用忠义双全的反动谬论,磨灭起义农民的革命思想。就在“忠义”观念的指导下,他严守朝廷法令,不肯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后来,他“不由得”被推到了起义军中,又用“替天行道”的主张,篡改了“共聚大义”的主张,修正了晁盖等人反皇帝的政治方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把一场轰轰烈烈的梁山农民起义,纳入了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轨道。在封建社会里,反动地主阶级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皇帝是代表天的,皇帝行的“道”就是天的“道”。宋江的所谓“替天行道”,就是替皇帝行封建统治的道。九天玄女娘娘对宋江说:“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却邪归正。”就是要他向皇帝尽忠,做皇帝的忠臣,为地主阶级专政效力,镇压农民起义,保护地主阶级的“良民”;背叛农民起义这条所谓“邪路”,走投降皇帝的所谓“正路”。既然仍旧要行皇帝行的“道”,那就只能按着皇帝的旨意办,而不能反皇帝。后来宋江果然把“替天”改成了“顺天”,更裸地显出了投降派的真相。

    人们的实际行动是检验人们的主张的试金石。请看宋江在“替天行道”的主张下干了些什么吧:一,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公然宣扬皇帝好,“天子至圣至明,只被奸臣蔽塞”,标榜忠于皇帝,对内压制反对招安、主张反皇帝的革命派,对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二,释放或重用被俘的朝廷将官,千方百计地进行投降活动,最后,让人招安了;三,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把农民起义军变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御林军。从宋江的行动可以看出,“替天行道”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主张。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地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历来就是采用“剿”“抚”两手政策的。“剿”或“抚”都是为了消灭农民起义,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中,上起皇帝、朝廷大臣,下至州官、太守,一会儿有人主张“剿”,一会儿有人主张“抚”,正是这两种社会职能的交替使用。只不过“抚”这一手,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受革命队伍里投降派的欢迎;如能实现,对反动统治阶级也更为有利罢了。一个主张招抚的大臣对皇帝就是这样说的:“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此为上策。”宋江在“替天行道”的口号下,“只愿早早招安”,与朝廷的上策不谋而合,这多么清楚地表明,“替天行道”的主张,是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

    二

    有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组织路线。一定的组织路线是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一切真正的革命者,在组织上都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在革命目标一致的原则下坚持团结。而修正主义者,为了取消革命,必然要改变革命队伍的组织成份和性质,分裂革命队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