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1975.10.24)
一、关于奴才
鲁迅指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水浒》所宣扬的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水浒》这部书歌颂的就是投降派,它主要是为宋江这个奴才立传。宋江一出场就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忠臣孝子。上梁山以前,他反对晁盖等聚众起义,忠实地维护封建法度和秩序;上梁山以后,他又一再表白说:“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啸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他不但始终不反对皇帝,而且总是念念不忘要为他那个“道君”皇帝效劳,以维护封建统治。他标榜忠义,鼓吹投降,重用朝廷军官,施展阴谋诡计,都是为了推行一条投降主义路线。他始终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
奴才的特点就是以主子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赞颂和维护主权之间的既定秩序,而且千方百计地为主子服务。所以,他必然是压迫有理、造反有罪的剥削阶级教条的忠实信奉者。当然,奴才有时也不免有奴才的“不平”,象鲁迅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所描绘的那样,他甚至会“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但只要主人“夸奖”他一声“你不错”,他就“大有希望似的高兴”了。宋江在浔阳楼的“感恨伤怀”,就是这种奴才式的“不平”。他是想起自己“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才下泪题诗的。他确实有些不平,但正如鲁迅分析宋江一类的先辈“侠”的时候所说,那“决不是‘叛’,不过闹点小乱子而已”。所以宋江的上梁山、受招安,搞修正主义,目的只在维护主子的利益,为了得到主人的“夸奖”,他那里敢象晁盖领导下的梁山农民起义军那样“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呢!因此他“坐了第一把交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党”,全力推行一条投降主义路线。
奴才的行径往往随境而异,他可以是“总不过是寻人诉苦”而希望得到主子欢心的孱头,也可以是凶恶的鹰犬和刽子手;如果混入革命队伍内部,就是投降派。他代表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和被压迫的奴隶根本不同。宋江这样的奴才,他想的从来就是“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连统治者给他带上的一面枷,也认为“此是国家法度”,在山寨上睡觉都不敢擅动。所以他在梁山泊篡夺了领导权以后搞投降,搞修正主义,是必然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力量“挣脱”不掉奴隶的锁链,而是被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断送了。宋江就如鲁迅在《一点比喻》中所说的,象一只“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的山羊,他的作用就是听从牧人的指挥,“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向屠场。统治阶级懂得,要防止“奴隶造反”,除用酷刑之类镇压之外,就是培植奴才。而《水浒》歌颂投降主义,美化奴才宋江,其目的正在于此。我们要遵照的教导,从《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和宋江这个投降派典型中吸取教训,学会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知道什么是投降派。
二、小本《水浒》与大部《水浒》
鲁迅对梁山泊故事的传播和《水浒》的成书过程是经过严密的考察和研究的。他指出《水浒》故事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因为当时梁山起义军“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水浒》作者“荟萃诸说或小本《水浒》故事,而取舍之,便成了大部的《水浒传》。”这就说明现在流传的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大部《水浒》是作者对许多小本《水浒》加工改造的结果。这种改造的方式有取有舍,有粉饰,也有增补。这一切都是服从于作者美化投降派人物宋江和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水浒》中有的重要人物,例如林冲和武松,在某几回书中可以是中心,但过后就退为不重要的配角了。只有宋江从第十八回出场起,始终是中心人物。围绕他的情节伸展得很长,篇幅最多,就是在写别人的故事时他也是重要人物,许多别的人物都在为他起烘托和陪衬的作用。任何想以源于民间传说为理由来肯定《水浒》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鲁迅就说过文学史上有许多民间文学被“文人取为己有”,“又来慢慢的绞死它。”有些“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还揭露过清朝雍正、乾隆统治者对于前人著作的手段:“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使读者“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大部《水浒》对小本《水浒》的加工改造,即属此类,经过作者的取舍和粉饰,它已经把民间传说中的积极因素差不多绞死了。
民间流传的小本《水浒》现在看不到了,由于奇闻异说很多,内容并不一致,当然也不一定都是精华。但既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其中绝大部分不大可能是美化和歌颂投降派的。
鲁迅曾指出要从封建史官所修的“正史”中看出“中国的灵魂”,“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我们现在从大部《水浒》和别的零碎记载中,也还可以看到小本《水浒》的一些“月光”的“碎影”。例如晁盖,在宋末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明朱有@①《豹子和尚自还俗》杂剧、明郎瑛《七修类稿》中,都在三十六人之列,而《水浒》则“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这就是《水浒》作者改造的结果。当然也有保留原来面目较多的个别部分,如“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中仍然保有“智取生辰纲”字样,显示了从小本《水浒》来的痕迹。但就从这段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水浒》作者改造的意图。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这段故事是从朱miǎn@②差杨志、林冲等十二人运花石纲说起,因杨志途中卖刀杀人,十二人同往太行山落草,然后再叙晁盖等八人劫走送蔡京生日礼物的事。前后两段分量差不多,也没有用“生辰纲”字样。今本《水浒》对花石纲事,只在杨志自述时提了一句,因在黄河“遭风打翻船,失陷了花石纲”,并把梁中书送的生日礼物取名“生辰纲”,重点铺叙。《宋史·朱miǎn@②传》记宋徽宗在东南地区搞“花石纲”达二十年,弄得怨声载道,是方腊起义的直接原因。《水浒》作者舍弃了“花石纲”而大讲“生辰纲”,正是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思想的一种表现。“智取生辰纲”发生在宋江出场之前,作者是为宋江登场,私放晁盖作铺垫,来表现宋江的所谓“义”的。可见《水浒》虽然保有一些民间传说的成分,但这些素材经过作者的粉饰改造,已成为全书的有机部分,为它宣扬投降主义的主题思想服务了。
鲁迅特别注意的不是大部《水浒》的“取”的部分,而是“舍”的部分。因为它是不符合《水浒》作者意图,而又带有民间传说特色的东西。这当然难于搜集,因为没有流传下来。鲁迅说:“元人杂剧亦屡取水浒故事为资材,宋江燕青李逵尤数见,性格每与在今本《水浒传》中者差违”。可见他是想在民间传说中找与投降派不同的宋江故事的。他终于从明写本的元陈泰《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找到了一条材料,是陈泰记他于元至治癸亥(一三二三年)秋过梁山泊时听篙师说的:“此安山也,昔安江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这条材料虽然简略,但时间是《水浒》成书之前、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元代中叶,地点在梁山泊附近,来源是劳动人民,所以鲁迅十分重视,既摘引于《中国小说史略》中,又全录于《马上支日记》杂文中。并且加按语说:“案宋江有妻在梁山泺中,且植芰荷,仅见于此。而谓江勇悍狂侠,亦与今所传性格绝殊,知《水浒》故事,宋元来异说多矣。”这里鲁迅就证明了不能把大部《水浒》所写的奴才典型归因于民间传说的来源,而是作者加工绞杀的结果。鲁迅的这种分析和研究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材料是服从于观点的。因而,不能仅仅根据水浒故事的民间来源和某些情节的反抗性质,就把“月光”的“碎影”看成太阳,从而把《水浒》吹捧成为“农民革命的史诗”。我们应当象鲁迅那样,从作品总的倾向来考察它歌颂了什么样的人物和思想,以及它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态度,然后分析它的素材来源和作者粉饰改造的意图。这不简单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重大的原则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