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湖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转贴)(2/2)

    3、文艺社团林立创作繁荣、戏剧歌咏讲演空前活跃。抗战初期湖南有70来个文艺社团,其中长沙原有和新创的有“青chūn”、“醒狮”、“赫曦”、“今rì”、“北峰”、“一致”、“中国诗艺社”等35个文艺社团和11个剧院,更有上海标准剧团、新时代剧团、南京和山东戏校、běi jīng雷电剧团、江苏大同抗rì宣传队、临大剧团、三厅抗敌演剧一、二、四、六、八、九队等24个外来剧团;还有寓居各县的艾青、沈从文、王西彦等著名文学家。他们创作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达17部之多。其中,艾青作诗近20首,《火把》在国统区反响强烈。茅盾的《埋伏》、田汉的《烽火遍黄花》、《祖国的血》、王鲁彦《炮火下的孩子》、周立波《三至长沙》、董每戡《敌》等,在讴歌抗rì军民业绩,展现人民苦难,揭露rì军残暴,唤起抗战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尤以张天翼讽刺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华威先生》,吴祖光描写抗rì义勇军英勇杀敌殉国的《凤凰城》,在全国乃至港澳、rì本、东南亚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剧团公演《血战卢沟桥》等100多个抗rì剧目,慰劳将士,为前方募捐,使抗敌演剧运动发展至高峰。长沙从1937年7月19rì上演话剧《抗rì救国》拉开救亡剧序幕,每周每团义演一rì捐给前方,持续数月。演出《新雁门关》、《旅伴》、《卢沟晓月》、《南苑惊魂》、《南口血战》、《黄埔风云》以及《八百壮士》、《抗敌救国》、《放下你的鞭子》、《全面抗战》、《岳飞》、《木兰从军》等戏。演至“暴rì兽行时”,台下观众“泣不成声”。外地来湘的20多个剧团多上演《天津黑影》、《菱姑》、《中国妇女》三大国防名剧以及《上海血战》、《华北血战》、《反正》、《zha药》、《毁家纾难》等抗rì名剧,具有较大声势。随后长沙的湖大、国师、周南等10多个大中学校剧团,驻军的铁血、凌霄、阵中等剧团也广泛发动起来,使多种大型演出连绵不断,气势壮观。由于有剧界名师曹禺等执教,有向培良率团示范演出,又有田汉、洪深等戏剧家编剧或导演,还有冼星海、张曙等著名音乐家谱曲,故上演质量有较大提高,抗rì救亡戏剧运动使整个长沙沸腾起来了。同时,全省各地党组织和进步青年建立的剧团和歌咏队达300多个,参加者6000多人,长沙常有2000多人在街头演出。他们教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救亡歌曲,闻者无不动容落泪,对于激发民众爱国心、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起了鼓动作用。还有周恩来、叶剑英、沈钧儒、茅盾、徐特立、郭沫若等领导和名人到影院、电台讲演,使会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对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抗战教育突飞猛进。战时湖南教育出现了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1937年全省小学2.58万所,中等学校173所,分居全国第一、三位。战火逼近后,学校转移农村,1941年教育经费陡增4倍,至1945年小学、中学分别增至3.2万所、394所,仍居全国一、三位。1938年后,接连创办国立师院和农、工、商三个专科学校。爱国学者冯友兰、金岳霖在长沙临大期间分别写下了《新理学》、《论道》两部名著,对传统哲学的近代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翦伯赞则出版了《历史哲学教程》,成为我国早期系统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专著。而且,湘西十县少数民族教育空前发展,除外地迁入的国立八中等校外,各县立中学增到20所,出现了清末以来的“第二次辉煌”。特别是以抗战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更为发达,成绩突出。不仅有省立农民教育馆等10余个社会文教机构,而且有1938年省zhèng fǔ举办两届全省民众干部训练班,培养青年知识分子6000余人,又通过他们到全省组训民众68万人;还有**湖南省委举办八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抗rì骨干200余人,并深入友军举办“云干班”培养友军抗rì骨干300余人,举办华容东山战时中学和桂阳战时中学,培养抗rì骨干500余人;特别是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rì中坚250多人,被誉为“南方抗大”;还有国共合作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了3000多名抗rì游击干部,使湖南成了抗rì干部的培训基地。这种声势浩大的抗rì文化运动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激化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促使群众抗rì救亡积极xìng空前高涨:

    一是捐钱献物支援前线。“7·7”事变之后,湖南掀起了“毁家纾难”、“捐款劳军”、“募捐购机”热cháo。一年即捐款400余万元,捐衣100万套以上,先后组织4批汽车队,数十个敢死队、义勇队、服务团和慰劳队赴南京、上海前线支援抗战。仅在上海吴淞口战斗中就有600多人壮烈牺牲。

    二是推动了国防军工生产。湖南1.5万民工用一年筑成近千公里的湘桂铁路,各地还抢修717公里公路,超额完成军服皮带、防毒面具等军工生产任务。

    三是救护安置伤兵5万,难民50万人。

    四是使湖南成为抗rì物资的供应基地,每年供应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万担;而且,抗战开始就出现了“母子参军”等动人事迹,《救国时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蒋介石嘉奖,称其为“夙世楷模,殊堪嘉奖”。抗战8年湖南征募兵员210余万,占全国征募总数的15%,居全国第三位;平均15人中就有一个人参军,居全国人均参军人数第一位,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撑了中华民族的抗rì战争。推动湖南抗rì民族统一战线“黄金时代”的出现。范长江1938年7月20rì在汉口《大公报》上发表《湖南抗战的政治准备》指出,张治中治湘最大特点是“能大胆地信任青年,使用青年”,而这个特点的形成不仅是抗rì文化运动引发的,而且是它推动配合下贯彻的。张将全省5万知识青年培训后,以73人取代原任,担任了县长,近2000人担任乡镇长,3万多人任保长。由这些人举办民众夜校和识字运动,组织歌咏队,创办壁报,教唱救亡歌曲,唤醒民众救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至1938年底又训练组建了30万预备队和70万后备军,合计100万以上抗rì自卫团,拥有10多万支枪等武器,使湖南成了抗rì战争的兵源基地,也为rì后抗rì游击队和100余万群众支前队伍的组建打下了基础。1939年3月18rì《新华rì报》赞扬当时湖南已出兵额当在百万以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三、湖南抗战文化丰富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内涵

    由于**zhōng yāng和zhōng yāng局先后派吕振羽、徐特立、高文华等来湘以及全国文化名人云集,湖南成了抗战文化的中转基地和**抗rì主张的传播中心,丰富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内涵,在全省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进一步揭露rì本侵略野心,动员爱国的文化人团结起来充当民众抗rì的“先锋队”,对rì抗战到底。1937年10月由**人建立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发表成立宣言指出:rì帝的企图“在消灭我国家,奴役我民族,斩绝我历史文化”。在此危局下,首先要求文化人团结起来,担负起抗战文化的三项任务:一是将抗战文化扩大到全体民众中去,“加强其斗争的民族意识”,“消灭一切汉jiān理论和汉jiān思想”;二是发展“斗争的创造的mín zhǔ的大众的”、“民族的”新文化;三是将刚毅创新的“湖南jīng神”,发挥为现代的“民族jīng神”,为湖南“即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担负起“披荆斩棘”的“前锋任务”。文抗会成员通过报纸和讲演,宣传只有全民抗战,开放群众运动才是对付rì寇的唯一办法。12月徐特立在《抗rì十大纲领》中号召一切爱国的文化人“写文章提高人民对于政治的了解,并鼓励全国人民坚决抗rì”,“讲演抗rì的方法和rì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报告抗战胜利的消息及战胜的理由”,“演打倒rì本的戏剧”,“唱救国的歌曲”,“画rì本侵略中国的漫画”,“训练人民抗rì军事知识”,等等来发动民众抗rì。这就基本勾画了抗rì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2、强调全民抗战、实行mín zhǔ、改善民生等三项基本要求,指出发动全民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1937年12月徐特立指出抗战只是zhèng fǔ和军队包办,是前段战争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故必须学习八路军“实行全民的抗战”,要改雇佣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让适龄男子“自动的当兵”。为此,文化人协助省zhèng fǔ举办了全省兵役宣传周和数万人参加的兵役宣传火炬大游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强调扩大mín zhǔ是发动民众救国的根本条件。1938年9月至10月,谭丕模发表《动员民众的基本问题》、《对于湖南抗战统一委员会的期望》两文指出:“民众是抗战的基础”,“而组织民众团体又是动员民众唯一的捷径”;“zhèng fǔ对于民众应当采取指导的态度去扶助它”,不能“去制裁”。

    3、揭露、打击汉jiān卖国贼,坚持团结抗战。徐特立早在1937年12月就指出了要jǐng惕rì本收买汉jiān卖国贼从内部破坏抗rì工作。许多报刊把揭露汉jiān作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内容。1938年3月《中苏》半月刊发刊词指出:“汉jiān”、“亲rì派”,“在中国国内以破坏民族统一战线为能事”。湖南记者严怪愚1938年底将汪jīng卫投敌叛国首次在《力报》刊出,震动全国;翦伯赞在《论反汉jiān斗争》中强调了反汉jiān斗争的长期xìng、复杂xìng和重要xìng,指出国民党zhōng yāng永远开除汪jīng卫党籍,但不能说汉jiān“完全从我们内部清洗了”。

    4、宣传持久战思想,鼓舞抗战信心。1939年2月,吕振羽在《抗战的前途》一书中说,目前我们是一个弱国,但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力量是无穷的;而“rì本是小国”,“资源缺乏”,“兵力不足”,“军需困难”,经不起持久战争拖累,已引发“经济困难”,“民众生活恶化”和“反战厌战情绪”;而且由于其战争的“侵略xìng”、“野蛮xìng”、“掠夺xìng”,遭到全世界反对,“国际地位”rì益堕落,而中国是正义战争,必然得到国际同情援助和国内群众支持。因此,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但这个过程是持久的、艰苦的,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5、为国统区抗rì文化坚持大众化、mín zhǔ化、通俗化,采用民族形式,坚持dú lì自主原则,开展“文化拓荒运动”起了先行、开拓和辐shè传播作用。率先提出了抗战文化大众化、mín zhǔ化、通俗化,坚持民族形式和“暴露文学”等主张。1937年10月湖南文抗会成立宣言就明确提出抗战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创造“mín zhǔ的”“大众的”“通俗的”“民族的”新文化。1938年6月茅盾发表《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指出:文艺要发挥战斗作用就必须大众化,而要大众化就必须利用(民族的)旧形式。田汉也指出要动员民众参战就必须注意通俗化。1939年3月19rì《抗战rì报》发表社论《民族抗战与文艺工作》指出:文艺就是要肩负起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揭露rì寇暴行,争取外援,鼓励士气;要求改善mín zhǔ,动员组织民众三项任务。田汉更是疾呼文化人“到农村去,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在文化名人大力倡导下,湖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化拓荒运动”:白雪剧团率先下乡,1936剧社到了前线,一致剧社到湘西作流动宣传,湘剧到湘东、湘南、湘中、湘西演出,一些画家也背起画板到乡村、上战场,动员民众投身抗rì斗争。尤其是抗敌演剧二、八队和铁血剧团等,多次赴湘北和江西前线演出,深入衡山、衡阳、南岳、湘潭等地演出《军民合作》、《三江好》、《壮丁》等剧目,这对国统区文化“下乡”、“入伍”有启发、带头和指导意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