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不久,北方的魏国也发生了一起内讧。作为结果,大将军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以及皇后的父亲张缉。然而,这件事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世说新语的记载有相当的差别。司马师年少时,和何宴夏侯玄等后来的死敌相当要好,也曾参与他们的浮华之交并为八达之一。何宴对夏侯玄司马师相当的欣赏,经常称赞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相提并论。司马懿兵变后处理曹爽党羽,但对四聪八达并不曾一概打压,八达之首诸葛诞还从此飞黄腾达,毕竟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界限既清楚又模糊。夏侯玄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他曾经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马懿提出过三项政治改革建议,其主要论点为第一,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已经几十年,但实际执行中总不太规范,因此他建议进行改革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力;第二,曹魏沿用了东汉州郡县三级政府制度,但郡这一级职责不明,经常是县里的实干被郡一级作为自己的政绩冒领,因此建议将其精简为州县两级;第三,汉朝对于百官的服装有相当的要求,大将军以上的人必须华服,为了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他建议改革服制,废除这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三项改革都得到了司马懿的肯定。可见夏侯玄还是有相当的政治才能,并且名声在外。但红颜薄命,他提出这些建议时司马懿正遭到曹爽打压,而曹爽哪里会管这样的"闲事"?曹爽覆灭后司马懿又因为他是曹爽一党及表弟而疏远了他,从此他仅仅担任了一些位高权不重的闲职。因此,他的建议仅仅停留在建议。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中书令李丰。李丰年少也相当有名,因此被曹魏启用。当年他的政治态度介于曹爽司马懿之间,因此曹爽倒霉后他得以幸免,司马师对李丰也予以重用。然而,李丰最欣赏的其实是夏侯玄。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来,时不时的和魏国小皇帝曹芳单独谈论国政。司马师知道他们肯定会谈论自己,就把李丰叫来问问,李丰却不敢直说。司马师心说,这不是做贼心虚吗?他当即就火了,立刻将李丰杀死,并收夏侯玄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皇丈张缉下狱(注1)。夏侯玄是当年从长安被司马懿调入洛阳,实际上监视起来的。司马懿去世时,有人祝贺他说这次他不用担心了,夏侯玄却认定自己必死:"司马懿还能因为我是姻亲而客气三分,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可作不到。"如今,终于被他言中。夏侯玄被抓后,面对各种审问都面无惧色。第一,他本来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马师不会放过他。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图胁迫皇帝(曹芳)杀害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名被处斩;三月,司马师废曹芳的皇后张氏。
夏侯玄李丰等人的作为,确实有浮华不实趋炎附势等缺陷,但尚没有反对曹魏司马的具体行动,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三国志中记载的李丰有任命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的动议,或许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为司马师所不容。司马懿杀王凌相当慎重,欲擒故纵一直到证据确凿才动手,而司马师却没有这样的老到,当然会引起连锁反应。魏国的皇帝曹芳当时已经不小了,对此立刻就起了不满。这个时候,司马昭正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驻扎在许昌。当年秋,姜维再度进攻魏国,魏国调令他赴长安增援关陇一带。司马昭带领本部人马路过洛阳时按照礼节请曹芳阅兵。当时就有人劝曹芳趁势杀司马昭夺其兵马后再对付司马师,连诏书都替曹芳写好了。然而,曹芳八岁登基从来从来没掌过实权干过实事,突然之间哪里能成就这样的大计?这件事唯一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曹芳的倒台。
注1 这件事是司马师动手的导火索,但各家的差别也在于此。按三国志及世说新语,李丰确有废司马师的计划,而司马师对此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后招李丰来。李丰情知事情泄漏,当面大骂司马师而被杀。这里采取的说法根据资治通鉴,略微显得轻描淡写。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