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酿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陈酿三国之二----疯子与傻子(2/2)
    话又说回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创下的若干个“中国第一”,更多的恐怕只是数字上的意义,而没有利用各种优越条件把它作成一件精品,毕竟是件憾事。想当初乾隆皇帝临逝前,也曾对自己一个人诗歌创作的数量,竟然能比《全唐诗》总和还多而颇为自得。但是人们至今仍然奉行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拿《乐善堂集》和《御制诗》当范本的,这就是“数”不敌“质”的一个证据。

    小说《三国演义》是耐得住咀嚼的。它所以在“廿五史演义”中一枝独秀,不仅因为它成书最早,流传最广,手笔最大,而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包含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一场较小的社会动荡,经过群英纷争,三家竞雄,最后达到一统。但是不过37年后晋室就“东迁”了,成为“南北朝”,竟酿成了更广泛的社会动荡,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更长久的民族分裂。后来人痛定思痛,感到刘备的仁政,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和治蜀方式,才是长治久安的正道,因而总结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超功利历史价值观。

    另一方面,方今天下的经济竞争也是“三足鼎立”,欧洲和北美竞相实现本土的“自由贸易区”,稳住阵脚,隐然与蓬勃兴盛、发展势头正猛的东亚及东南亚抗衡。这是下一世纪贸易战的基本格局。谁说《三国》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会使“汉字文化圈”及其影响地带的国家民众,在这种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受益呢?

    从“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的老话看,当初《三国》戏的观众里,确有一批被“疯子”们精湛演技迷倒的“傻子”。但现在的电视观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傻子”了,因为在家庭中观看电视的形式本身,已具有充分的“间离效果”。而《三国》电视剧的主要创作者们心里却横亘着太多的功利,急于靠着古典名著“扬名立万儿”,也没有下应有的功夫,把戏吃透、演“疯”,就马上又要移师全部《水浒传》了。

    这消息传来,不禁使人倒抽一口凉气。我们还记得前苏联改编名著的谨严精湛,因为名著是民族以至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理应用结合了现代科技成就的影视形式进行深刻的诠释阐发,才会功在当代,利及若干秋。希望挟中央电视台巨资和播放优势的决策者们,改变一下只搞“普及”的思想,更多的具备“精品”意识,不要再把第四部中国古典名著也拍成马马虎虎的“连环画”,再以“遗憾艺术”为由,挡着让“别人三十年内也搞不成”。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